李捷治疗眩晕风寒湿证临证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浅析李捷治疗眩晕风寒湿证的学术思想。在眩晕的治疗上提出新的诊疗思路,确立眩晕风寒湿证的治则和治法,并取得较好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眩晕;风寒湿证;临证经验;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4-0089-02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1]。眩晕多属本虚标实,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李捷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因外感风寒湿所致眩晕者亦不少见,因而提出眩晕风寒湿证,临证予以扶正解表之法,每获良效。
1 病因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治汇补·眩晕》曰:“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景岳全书·眩运》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之一二耳。”强调了“无风不能作眩”“无虚不能作眩”,治疗上当以“治风、治虚”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糸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止冒耳…”《灵枢·口问》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证治汇补·眩晕》曰:“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阐释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病因病机,然皆有本虚之原。
本病的发生,属于虚者居多。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归纳有:①肝阳上亢: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脑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②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③精神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这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眩晕;④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1]。
2 临证经验
笔者跟随李捷老师近3年眩晕的治疗,统计的中医病名为眩晕200余例案中,以气血亏虚最多,约60余例,其次肝阳上亢约30余例、痰湿中阻约30余例、肾精不足约20余例;外感风寒湿约30余例,阳虚30余例。可见外感风寒湿不少见,临证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
李捷老师经过大量眩晕的临床诊治,提出了外感风寒湿所致的眩晕一证。指出古之医籍早外感眩晕的论述,《灵枢·大惑论》曰:“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虚…,目眩以转矣。”《诸病源候论》曰:“血气与脉并于上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眩转而目系急,目系急故成眩也。”《三因极—病证方论》曰:“如中伤风、寒、暑、湿,在三阳经皆能眩人,头重项强,但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著,吐逆眩倒,属外所因。”临证归纳,尤其是在普洱一带,参照王琦国医大师九种体质辨识,当地以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三型较多,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5~10月为雨季,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乍暖乍寒,风寒湿邪之气流荡,易耗损人体阳气,渐而卫气不固,肌表疏松。风寒湿之邪入侵,袭于颈项部,轻者,此时临床见头晕不痛,项背不适,否认明显的酸痛感,脉浮紧或和缓。外风引动内风,发为眩晕;重者,如果失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则出现疼痛,发为痹证。
李捷老师针对眩晕风寒湿证,按照“虚者补之”“寒者热之”“客者除之”的原则[2],结合经典理论,确立了“扶正解表”的治则,以荆防败毒散加党参随证加减化裁,治以“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使外寒得以辛散,元气得以固护,疾病得以治愈。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兼证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正气的盛衰,在服上方2~4剂后,表证基本已除,则选择以扶正为主,兼以解表的配方以调整机体。此法无上寒者不宜。且散寒药物应用时要中病即止。因为只解表散寒,不扶其正,则反耗其气。由此可见李捷老师注重《内经》论邪正关系及治法,并在临床中的灵活应用。《内经》论邪正关系。《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经论治法。《灵枢·经脉》曰:“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客者除之…”。临证用方用药中充分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运用;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
扶正与祛邪并用,此法不仅用于眩晕风寒湿证一证,亦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体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3 验案举隅
病案1 患者杨某某,女,52岁。2015年12月22日头晕就诊。主诉:头晕1周。现病史:患者近1周来出现头晕身酸,恶寒无汗,伴咽部不适,口干舌燥,夜甚,无黑朦,无晕厥,平素易外感,纳眠可,大便干,小便调。证属:风寒湿证。处方:荆芥15 g,防风10 g,羌活30 g,独活10 g,柴胡15 g,前胡10 g,川芎15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10 g,甘草5 g,赤芍20 g,玉竹20 g,白薇10 g,牛蒡子(冲)20 g,白术15 g,黄芪18 g,姜黄10 g。2剂,冷水煎服,日3服。服药2剂后,随访诸证明显好转。
按语:患者头晕1周,当属中医“眩晕”范畴。平素易外感,头晕身酸,恶寒无汗,证属风寒湿证。治以荆防败毒散加减,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余症,随症加减用药。 病案2 患者蒋某,男,16岁2018年2月27日头昏、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主诉:头昏、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现病史:头昏、头痛、疲乏,恶寒,咽痛,痰少,呕恶,不知饥,今日大便稀。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属:风寒湿证。处方:荆芥15 g,防风10 g,羌活20 g,独活10 g,滇柴胡15 g,前胡10 g,川芎15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10 g,黄芪20 g,白术20 g,防风10 g,鱼腥草30 g,板兰根15 g,蝉蜕10 g,苦杏仁(冲后下)10 g,蜈蚣3条,辛夷(包煎)10 g,苍耳子10 g,细辛(后下)3 g,薄荷(后下)10 g,玄参10 g,甘草10 g,苍术15 g,白芷20 g,浙贝母(冲)15 g,3剂,冷水煎服,日3服。服药3剂后,随访诸证明显好转。
按语:头昏、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当属中医“眩晕”范畴。头晕、头痛、疲乏、恶寒、大便稀,证属风寒湿证。治以荆防败毒散加减,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余症,随症加减用药。
病案3 患者陈某,男,52岁,2018年3月13日头昏就诊。主诉:头昏,精神不佳1月余。现病史:头昏,时有乏力,自觉身体沉重,不思运动,纳眠可,二便可,口干舌燥,晨起欲吐。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细。证属:风寒湿证。处方:荆芥15 g,防风10 g,羌活20 g,独活10 g,滇柴胡15 g,前胡10 g,川芎15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 10 g,甘草 5 g,炒黄柏 10 g,炒苍术10 g,佩兰10 g,廣藿香10 g,老鹳草15 g,炙乳香20 g,炙没药20 g,肾茶30 g,荜拨10 g,草豆蔻(冲)10 g,黄连10 g,5剂,冷水煎服,日3服。服药5剂后,随访诸证明显好转。
按语:头昏,精神不佳1月余,当属中医“眩晕”范畴。头昏,时有乏力,自觉身体沉重,不思运动,晨起欲吐,证属风寒湿证。治以荆防败毒散加减,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余症,随症加减用药。
病案4 患者李某某,女,42岁,2018年5月31日头昏就诊。主诉:头昏时作1月,右上肢麻木1周。现病史:精神可,头昏,常刮痧,口不苦,食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证属:风寒湿证。处方:荆芥12 g,防风10 g,羌活20 g,独活10 g,北柴胡10 g,前胡10 g,川芎15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10 g,甘草6 g,白术10 g,黄芪18 g,当归10 g,2剂,冷水煎服,日3服。服药2剂后,随访诸证明显好转。
按语:头昏时作1月,右上肢麻木1周,当属中医“眩晕”范畴。头昏,常刮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证属风寒湿证。治以荆防败毒散加减,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余症,随症加减用药。
4 小结
李捷老师在治疗眩晕过程中,结合地域发病特点,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引古拓今,在眩晕的治疗上提出新的诊疗思路,确立眩晕风寒湿证的治则和治法,“扶正解表”的治则,“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的治法,以荆防败毒散加党参随证加减化裁,使外寒得以辛散,元气得以固护,疾病得以治愈。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4.
[2]李捷.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外感眩晕40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7:3(4):63-64.
(收稿日期:2019-11-29 编辑:陶希睿)
作者简介:张欢(1985-),男,汉族,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中药。E-mail:569157071@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55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