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BDNF、GDNF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关系。方法 选取45例VCIND患者作为VCIND组, 另选48例同期非认知障碍脑梗死(NDCI)患者作为NDC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两组患者的血清BDNF、GDNF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 VCIND组血清BDNF、GDNF水平分别为(3.23±1.35)ng/ml、(5.40±1.77)pg/ml, 均低于NDCI组的(3.96±1.12)ng/ml、(9.47±1.98)p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可能是VCNID的危险因素, BDNF、GDNF可能在脑梗死后发展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1.043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 VCIND)是指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介于认知正常与痴呆之间, 病情一般较为隐匿, 其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早期阶段, 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1];对VCIND患者随访2年发现其演变为痴呆比例高达40%[2]。因此早期正确识别VCIND患者, 能延缓血管性痴呆(VaD)的发生, 从而有效控制VaD的发病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能介导神经元生存、对突触可塑性及传递性发挥调节作用, 并在改善学习、记忆及认知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能够保护外周及中枢神经细胞, 诱导损伤神经组织的再生, 在神经变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两组患者血清BDNF、GDNF水平的比较, 探讨BDNF、GDNF与VCIND的关系, 以期为VCIND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客观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0月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VCIND患者45例作为VCIND组, 其中男20例, 女25例;年龄53~76岁, 平均年龄(63.25±7.24)岁;发病距最近一次脑梗死<3个月, 平均发病距最近一次脑梗死1个月;有高血压病史28例, 糖尿病病史18 例, 冠心病病史15例, 吸烟史20例。诊断符合以下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伴有获得性轻度认知异常症状,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得分24~26分;②认知障碍未达到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計手册DSM-Ⅳ中痴呆的诊断标准;③保留一般认知功能, 日常活动能力未受影响, 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26分;④有脑血管疾病, 并且有相应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在脑卒中后3个月以内;⑥Hachinski缺血评分(hachinski ischemic score, HIS)≥7分。另选同期住院的NDCI患者48例作为NDCI组, 其中男25例, 女23例;年龄51~74岁, 平均年龄(65.46±8.38)岁;发病距最近一次脑梗死<3个月, 平均发病距最近一次脑梗死1个月;有高血压病史18例, 糖尿病病史14 例, 冠心病病史10例, 吸烟史19例。诊断符合以下标准[3]:①脑梗死经颅脑MRI检查确诊;②能配合相关量表评定;③临床认知功能检查无认知功能受损, MMSE评分≥27分。两组性别、年龄、教育年限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所占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疾病非急性期评定其神经心理状况, 于第2天取3~5 ml空腹静脉血(清晨), 保存在无菌试管内(内含分离胶及促凝剂), 于室温下凝集处理1 h, 采用3000 r/min的速度离心处理10 mim, 提取血清液, 迅速保存至-80℃低温冰箱中。采取ELISA法测定血清BDNF、GDNF水平, 试剂盒均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血清BDNF、GDNF测定的各项步骤严格按试剂盒的说明书执行。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清BDNF、GDNF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VCIND组血清BDNF、GDNF水平均低于NDCI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有研究证实, 高血压患者VaD发生率明显升高。本研究中, 对比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在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 考虑可能与本实验样本量小有关系。
  BDNF是一类具有阻止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蛋白质, 不仅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生长等营养因子的功能, 还与某些神经变性疾病、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的发病密切相关[4]。本研究发现VCIND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NDCI组, 提示BDNF可能参与介导脑梗死演变成血管性认知能力受损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本研究的对象为VCIND患者, 较王冬欣等[3]所选择的VCI患者范围不同, 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GDNF也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一员, 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运动神经元具有很强的营养作用;在介导神经元的生存、生长、发育、分化、轴突生成、神经再生及轴突可塑性等中均能发挥特殊的功效,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减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防止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等方面发揮重要作用[5-8]。
  因为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 加上其他因素的综合效应, 如患者在不同发病阶段的标本可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检测系统不同、实验技术不同等是否存在可比性等方面均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 本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 如GDN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 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因此外周血GDNF水平能否有效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中GDNF水平有待商酌, 而目前尚未证实外周血中BDNF水平可以全面的反映中枢神经系统BDNF水平。还需展开深入的研究探讨BDNF和GDNF因子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受损患者血清内的水平及发挥的临床效应。
  综上所述, 高血压可能是VCNID的危险因素, BDNF、GDNF可能在脑梗死后发展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祖光, 汪德瑾, 刘存志. 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筛查工具与早期诊断.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9):502-504.
  [2] 冯学敏, 刘晓冰, 张仁生, 等.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9):821-823.
  [3] 王冬欣, 张国芬, 曹翠芳, 等.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0(1):8-10.
  [4] 陈波, 袁琼兰.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突触可塑性.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6(4):38-40.
  [5] 郭瑾, 徐群渊.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 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126-128.
  [6] 王斌斌, 王珊, 生晓娜, 等.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6):568-571.
  [7] 毕尚青, 骆振宇, 翟亮, 等. 血清瘦素、BDNF水平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 新医学, 2017, 48(11):784-789.
  [8] 余青龙, 任娟, 周奇卿. 血清SAA、BDNF、ALP水平与脑卒中后并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实用预防医学, 2018, 25(5):565-568.
  [收稿日期:2019-0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6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