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分离锻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的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中使用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协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排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 每组48例。常规组产妇产后予以腹直肌分离锻炼, 实验组产妇产后予以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電刺激协同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脐上围、脐围以及脐下围。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常规组的8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VAS评分(4.02±1.08)分低于常规组的(5.23±1.1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脐上围、脐围以及脐下围均小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中采用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协同治疗效果突出, 产妇后背疼痛有明显改善, 腹围逐渐恢复正常, 促使腹直肌功能恢复,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腹直肌分离锻炼;神经肌肉电刺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81
腹直肌主要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当女性妊娠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异常, 加之胎儿体积不断增大会导致腹壁皮肤、筋膜、腱膜以及肌肉等过度牵拉, 进而使腹白线松弛、腹直肌张力增大, 从而分离两侧腹直肌, 使其肌间距离增大, 出现腹直肌分离现象[1]。严重的腹直肌分离会导致产妇发生腹壁疝, 影响产妇机体健康。伴随腹直肌分离, 其对腰背部承托力会下降, 致使产妇脊柱稳定功能降低, 出现腰背部酸痛情况[2]。本文对48例产妇实施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协同治疗, 效果突出, 现阐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96例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排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 每组48例。实验组平均年龄(28.59±2.14)岁;平均妊娠周期(38.59±0.69)周;平均体质量指数(24.50±2.76)kg/cm2;平均身高(157.04±0.69)cm。常规组平均年龄(28.67±2.23)岁;平均妊娠周期(38.61±0.72)周;平均体质量指数(24.61±2.86)kg/m2;平均身高(156.89±0.61)cm。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腹直肌分离长度>2指, 伴有不同程度腰部、背部疼痛;②盆底肌Ⅰ类及Ⅱ类肌肌力达3级及以上, 确诊产妇无盆腔器官脱垂;③全部产妇均为足月妊娠;④产后未出现出血和切口感染情况;⑤产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自愿要求参加。排除标准[3]:①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者;②有电刺激治疗禁忌证者;③妊娠周期未满37周者;④出现产后出血以及切口感染者;⑤伴有机体其他器官严重疾病者;⑥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1. 2 方法
1. 2. 1 常规组 产妇产后予以腹直肌分离锻炼。康复人员指导产妇每日进行腹式呼吸、Pull-Ins、Splinted Curlups锻炼, 在锻炼前指导产妇正确的锻炼方法, 确保其完全掌握, 3次/d进行锻炼, 5~10 min/次, 3个动作循环进行。
1. 2. 2 实验组 产妇产后予以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协同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方法:将电极片分别粘贴在产妇腹部两侧腹外斜肌、腹横肌以及腹直肌位置, 使用法国PHENIX USB 8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调节治疗仪为腹直肌分离程序, 依据产妇自身情况合理调节电流强度, 调节指标:以能够引起肌肉震颤、促使肌肉收缩为基础;产妇可感受到舒适的麻刺感, 但不引起疼痛;以产妇最大耐受程度为限, 1次/d, 30 min/次, 以5~10次为1个疗程。腹直肌分离长度测量方法:康复医生指导产妇仰卧屈膝, 双膝弯曲90°, 放平脚掌, 使足跟与坐骨位置平齐, 嘱产妇放松全身肌肉, 检查者将单手手指放置于产妇肚脐部位;指导产妇实施腹式呼吸, 并在吸气时将头部以及肩部缓慢抬离床面30°角, 促使腹壁肌肉收缩, 检查者缓慢下压手指, 检查腹直肌是否分离, 并将插入间隙的手指数量作为测量腹直肌分离的结果。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10 d后各检查1次, 均需由同一检查者实施。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治疗效果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10 d后测量两组产妇腹直肌分离长度, 并将其作为判定产妇治疗效果的标准。优秀:治疗后产妇腹直肌分离长度较治疗前缩短>2指;尚可:治疗后产妇腹直肌分离长度较治疗前缩小1~2指;差:治疗后产妇腹直肌分离长度较治疗前无改变[4]。总有效率=(优秀+尚可)/总例数×100%。
1. 3. 2 治疗前后VAS评分 使用VAS对两组产妇疼痛程度实施评估, 评分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5]。
1. 3. 3 治疗前后腹围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产妇脐上围(脐上3 cm)、脐围(肚脐中间)以及脐下围(脐下3 cm), 记录数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VAS评分(4.02±1.08)分低于常规组的(5.23±1.1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腹围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脐上围、脐围及脐下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脐上围、脐围以及脐下围均小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常规情况下产后腹直肌會向中线靠拢, 分离现象逐渐恢复, 通常在产后6~8周会恢复至≤2指。若两侧腹直肌距离>3指则属于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情况。有研究表明, 有30%~70%的产妇会在产后出现腹直肌分离现象。虽然, 产后腹直肌分离对患者生命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但由于腹部肌力逐渐减弱, 对腰背部承托力同样会逐渐下降, 促使产妇脊柱稳定性下降, 导致其腰背酸痛。加之腹直肌松弛会导致产妇形体发生改变, 增加其生活上的困扰[6]。
神经肌肉电刺激是通过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脉宽的低频电流对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进行电刺激, 使机体外周神经中支配骨骼肌的α运动神经元轴突动作电位快速达到阈值, 促使大量肌纤维参与肌肉收缩, 进而增强肌肉强度, 恢复其正常运动功能。张荣等[7]采用电刺激与核心肌群训练方式治疗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情况, 其将40例腹直肌分离距离>2.0 cm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予以自主训练, 一组予以电刺激以及核心肌群训练, 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脐上3 cm、脐水平以及脐下3 cm腹直肌分离距离明显小于自主训练组, 其认为使用电刺激以及核心肌群训练治疗产妇产后腹直肌分离效果突出, 同时不良反应较小, 可促进产妇形体恢复。本文同样对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实施腹直肌功能锻炼以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脐上围、脐围以及脐下围均小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妊娠分娩对产妇盆底神经、筋膜、韧带以及肌肉均造成一定程度损伤, 虽然该种损伤会逐渐恢复, 但通常较难达到孕前水平, 并且其对产妇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使用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协同治疗腹直肌分离, 通过采取一系列腹部肌群强化锻炼, 增强产妇腹部肌肉收缩功能, 配合电刺激治疗从而提高腹直肌对腰背部的承托力,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牵拉肌肉, 刺激其产生新的胶原蛋白, 从而使得背部肌肉得到放松, 减轻产妇腰背酸痛程度[8]。本次研究中, 治疗后, 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腹直肌分离治疗时需注意对盆底肌力首先进行检测, 当盆底肌力>3级时才可实施腹直肌分离治疗[9, 10]。由于盆底以及腹肌为统一整体, 盆底肌具有支撑、受力等作用, 当其肌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实施腹直肌分离治疗才会有明显效果, 若盆底肌力较差, 需在进行盆底肌肉康复锻炼后才可实施电刺激治疗[11]。腹直肌分离虽然对产妇生命不会造成严重威胁, 但其会导致产妇出现体重增加、肥胖等症状, 严重者会使产妇产生自卑感, 对腹直肌分离情况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可有效预防疾病恶化。采用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协同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可降低产妇疼痛感, 促使产妇腹部肌群肌力恢复正常, 提升产妇生活质量。对于部分爱美产妇, 其为了尽快恢复身材, 会在产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需对其进行相关指导, 嘱其若腹直肌分离距离>2 cm时不可盲目进行腰腹部锻炼, 应在正规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机体康复锻炼。
综上所述, 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中采用腹直肌分离锻炼与神经肌肉电刺激协同治疗效果突出, 产妇后背疼痛有明显改善, 腹围逐渐恢复正常, 促使腹直肌功能恢复, 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Zhang HG, Zhang S, Xu Y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Rectus Abdominis Denervation and Ventilation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016, 129(17):2063-2066.
[2] 杨柳枝, 熊锦梅, 林善群, 等. 腹部仿生物理疗法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效果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12):32-33, 38.
[3] 付丽侠, 王华蓉, 郭玲, 等. 仿生物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研究.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3):444-445.
[4] 邱司桥, 黄才洁, 李和祯, 等. 产后腹直肌分离应用仿生电刺激疗法的护理体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13):60-62.
[5] 廖柏丹, 柳元娥, 林立平, 等. 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疗效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 18(7):85-86.
[6] 刘明晶.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的影响.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21):28, 37.
[7] 张荣, 卢洁, 林萍, 等. 电刺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34):157-158.
[8] 王影, 张洁, 冯艳霞, 等. 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观察.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 13(2):218-221.
[9] 韦瑞敏, 肖霞, 吕丽清, 等.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按摩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的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21):4361-4364.
[10] 乐飞, 郝晓辉, 李健文, 等. 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8, 17(11):1122-1126.
[11] 赵松岩.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 39(16):1880-1882.
[收稿日期:2019-08-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70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