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刺血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30例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瘀型腰肌劳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刺血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 刺血;腰肌劳损;血瘀型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4-0124-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30 cases of Blood Stasis Lumbar Muscle Strain Treated with Pricking Blood
  YUN Jianglan
  Beijing Xisanq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Beijing 10019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condary blood therapy on lumbar muscle strain caused by blood stasis.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lumbar muscle strain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each.The treament group is treated with pricking blood therapy,while the control group i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is 9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6.6%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pricking blood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blood stasis lumbar muscle strain.
  Keywords:Thorn Blood;Strain of Lumbar Muscles;Blood Stasis
  腰肌劳损可为急性腰扭伤后治疗不彻底所致的后遗症,也可因持续弯腰劳动引起腰部经筋、筋膜的慢性损伤所致。临床特点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腰肌周围酸痛,劳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不剧烈,但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发展缓慢,病程绵长。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笔者采用刺血疗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44.5±4.9)岁;病程1.5~7年,平均病程(3.0±1.9)年。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6~52岁,平均年龄(42.8±3.2)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9±1.6)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骨伤科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腰肌劳损诊断标准:①有长期腰痛病史,腰部酸痛,胀痛,部分刺痛或者灼痛;② 一侧或者双侧腰骶部位的酸痛不适,运动量较多时会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③不能长时间的弯腰,经常需要揉按以缓解腰部疼痛;④腰骶部多有压痛点,多在棘突正中或旁开1㎝处,即骶棘肌处;⑤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也无明显的腰肌痉挛,可进行正常的活动,有少数患者的腰部活动稍受限;⑥腰部喜热,受凉时疼痛加剧;⑦ 一些辅助检查如X线,核磁共振成像和CT多无异常。
  血瘀型腰肌劳损的证候标准:有外伤史,腰部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轻则活动不便,重则不能转身,拒按,舌暗红或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两项诊断标准;②愿意配合针刺及放血疗法;③病程在3个月以上。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两项诊断标准;②不愿意配合治疗者;③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④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手术史,脊柱骨折,结核;⑥恶性肿瘤的患者;
  1.5 脱落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严重不良反应者;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晕针,惧针等现象,要求停止治疗,或者自行改用其他的治疗方法。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针刺处方: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命门,委中,志室。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处用75%的酒精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为181018,规格为0.25 mm×50 mm)肾俞,大肠俞,志室和命门等穴位直刺0.5~1寸,委中穴直刺1~1.5寸,腰阳关穴位,针尖微向上斜刺,进针深度约0.5~1寸,所有的穴位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大约10~15 min行針一次,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2 治疗组 采用刺血疗法。所用针具为三棱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为181211,规格为1.6 mm×65 mm),将中医的望诊和切诊结合应用,首先审视异常络脉,然后寻找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确定具体放血部位(方法见之后的讨论部分)。每次治疗选择2~3个部位。放血部位及医生双手常规消毒后,医生先用双手左右推按放血部位,使之充血,然后右手持三棱针点刺局部,进针迅速,进针深度为0.3~0.6 cm,以自然出血为度,或辅助挤压刺血周围以利出血。观察血的颜色,出现瘀血时,血的颜色要比正常人血液颜色黑、深。随后在出血部留罐,约5 min后血止拔罐,放血处消毒擦拭干净后,再次用三棱针局部点刺,重复以上方法,根据出血的颜色决定治疗的次数。血液颜色由深变浅,接近正常,即可停止治疗,出血量根据血液的颜色,一般在10~30 mL,每次治疗时重复次数不会超过3次。平均6~7 d放血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1.7.1 临床体征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以下为评分项目。活动不利:①腰椎活动正常;②腰椎活动略受限,腰部屈伸活动略有受限;③腰椎活动明显受限,某一方面活动度在20°以下。腰部压痛程度:①无压痛;②轻度压痛;③中度压痛;④重度压痛。压痛点的个数:① 0个;② 1个;③2个 ;④3个。中医伴随症状积分。舌象:正常、紫暗或瘀点;脉象:正常、迟缓或沉紧、涩。
  1.7.2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在纸上画一条10 cm长的横线,平均分成10等分,分值从0~10,左端的0分代表无痛,右端10分代表疼痛剧烈,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在纸上做出标记,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
  1.8 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评定标准,改善率=[(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痊愈:腰痛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自如,积分减少≥80%;显效:腰痛症状明显改善,腰部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60%≤积分减少<80%;有效:腰部癥状减轻,腰部活动有所改善,参加活动和工作的能力有改善,40%≤积分减少<60%;无效:腰部症状稍有缓解或无效,积分减少<4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9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很好,无脱离病例。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说明这两种方法治疗腰肌劳损均有临床疗效,但是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刺血疗法效果优于普通针刺。见表2。
  3 讨论
   经临床验证,对于血瘀型腰肌劳损,刺血疗法的疗效优于普通体针。对照组所选取的穴位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之上,腰部亦为这两条经脉所过之处,腰为肾之府,肾和膀胱相为表里,通过针刺膀胱经,可以补益肾气。“腰背委中求”,取委中穴疏通膀胱经气。治疗组采用刺血疗法,该法历史悠久,在《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相对完善的刺络放血法的应用,适应病种比较广泛。大部分是有瘀血的疼痛性疾病。《灵枢》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宛陈即指恶血,络脉中有瘀血阻滞的,就应当排除。治疗取效的关键是放血部位的选择,笔者在治疗该种疾病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的结合:第一,异常络脉;第二,阿是穴。《内经》中“人经不同,络脉亦有所别”,医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审切循扪按”,仔细寻找异常络脉和压痛处,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视之不见,求之上下”,这些操作细节在临床中不应被忽视,如只重视毫针而忽视其他刺法,或只重视经脉辨证而忽视络脉辨证,都会降低针灸的疗效。
   络脉别出于经脉,《灵枢·经脉》言:“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和络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络脉纵横交错,广泛分布于全身。异常络脉即是有病变的浅表静脉。审视络脉就是仔细观察患者浅表静脉的变化,察看静脉的形状、凸陷和色泽的改变。如《灵枢·经脉》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根据临床观察,异常络脉主要有以下情况:皮肤下清楚可见增粗且呈青蓝色的静脉血管;肉眼可见的细小静脉改变,有的如“红纹血缕”,有的呈青紫色的细线状;许多细小的血管扭曲扩张,呈片状或呈小球状。这些异常的络脉不一定在穴位上,可以在穴位的上下或左右。凡是络脉异常处应该为邪血聚集处,应放其恶血,以泻其邪,正如《灵枢·经脉》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
   阿是穴即是压痛点,是脏腑气血经络失调的外在映射,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对阿是穴的应用,《灵枢》中:“快然乃刺之”。阿是穴可诊断和治疗疾病,“得邪所在,万刺不怠[4]”。因不通则痛,所以瘀血型腰肌劳损很容易出现压痛处。阿是穴的选取主要是采用循推法[5]:是医者用拇指指尖从患者指(趾)端沿着十二经循行路线的分肉向肘膝关节进行向心循推,辨别皮下组织是否有异常,比如僵硬、结节、滞涩、结块、粘连等各种变化,有变化的地方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疼痛感。循推法通常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经脉循行路线上进行操作,因为在肘膝关节以下,各经有单独的循行路径,极少交叉,没有重叠,而且这段的经络都在分肉之间。足太阳膀胱经的循推就是从至阴穴仔细循按,一直到委中穴,除此以外,也要在腰部疼痛部位仔细寻找阿是穴。大部分情况下,阿是穴附近就有异常络脉,这些都是首选的放血部位,将阿是穴和异常络脉记录下来,每次选取其中的2~3处放血。    刺血疗法的适应病种大多是有瘀血的存在,在操作的过程中,患者和医生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开始治疗时病变部位的血的颜色总是紫暗的,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疼痛的缓解,颜色逐渐变淡,直至正常色。《内经》中“宛陈则除之”“血实则决之”,即是刺血疗法的原则和目的。“血色为止”和“血变而止”,以“邪尽”为目标,即“血尽则邪尽,邪尽则止针”,是临床工作中很好的指导原则。当“恶血”未尽时,疼痛也往往未解除。“不通则痛”,所以这些有瘀血的部位总是伴随着压痛。现代研究证实,压痛点是机体发出的一个警告信号,当软组织收到损伤时,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性的保护反应,引起局部肌肉和血管的痉挛,从而引起疼痛不适感[6]。放血疗法有以下作用:有促使血液循环障碍改善的作用;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一方面随着局部血液的释放,致痛物质也随之排出体外,减少有害物質的生成和堆积,帮助微环境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放血疗法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同时,使组织损伤时,炎症反应时,变态反应时,血管神经缺血时,由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肥大细胞和释放的各种超微量致痛物质及时降解,灭活和转运[7]。
   综上,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的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粤光,詹红生.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6-12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3]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四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5-146.
  [4] 叶永铭,赵宏,刘志顺.阿是穴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2006,10(25):633-636.
  [5] 王居易.经络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6-57.
  [6] 李志道.阿是穴治疗痛证[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3):30-33.
  [7] 王峥,马雯.中国刺血疗法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34-135.
  (收稿日期:2020-03-29 编辑:罗 苑)
  作者简介:云江兰(1979-),女, 蒙古族, 硕士 ,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药结合治疗疼痛类疾病。E-mail: yunjianglan@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08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