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适应性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和适应性的研究呈现日渐丰富的态势。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内涵、测量方法以及与其它变量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对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其内涵、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与二者相关的研究丰富,但对二者间关系的讨论仍有不足,未来可针对二者关系进一步深入探索,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心理资本 适应性 研究现状 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8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LU Shunan, ZHOU Yun
(Student Affairs Office of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apital and adaptabi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undant.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inly focuses on its connota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variables.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mainly focuses on its connota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e future, we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o enrich th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daptability;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trend
现今高校环境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大学生发现并善于运用自身心理资源是当今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议题。心理资本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既有基础又待发展的变量,对促进个体适应性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适应性水平提升,也可以促进心理资本的积累。这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因此成为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1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现状
对心理资本的讨论源起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内涵、测量方法及其与其它心理特质的关系研究三个方面。其中,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具象化研究,学者们更加关注这一心理特质的应用价值。
1.1 大学生心理资本内涵研究
一般对于心理资本的讨论常见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心理资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这个概念最早提出的是经济学家Goldsmith。他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存在某些稳定的特质作用于个体的生产效率,而这种特质就是心理资本;在心理学的研究中,Hosen(2003)认为心理资本具有固定性和恒久性。也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将心理资本看作与五大人格相类似的心理特质。第二类观点是将心理资本视为一种状态,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第一次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认为心理资本即导致个体积极行为态度的心理状态;在组织管理领域,Luthans(2007)提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包含自我效能、任性、乐观和希望四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心理资本量表。第三类观点是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综合体,是各种积极心理能力的集合,具有投资性和收益性。
综合以上的三种观点,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内涵研究中,当今学者主要偏向将第一类和第三类观点进行融合,即首先将心理资本看作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认可了它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做了进一步明确,认为这一变量本身具有积极指向性。这两种观点的融合,也为我们不断探索心理资本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1.2 大学生心理资本测量方法研究
由于学界对心理资本内涵的认定存在差异,因此对其测量方法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在早期研究中,Goldsmith的自尊量表,Letcher的《大五人格量表》,都有对心理资本的测量,这也是从“特质論”角度出发所提出的测量方式。2005年,Luthans从社会工作人员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开发了至今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资本问卷(PCQ-24)》,并于2007年对量表进行了修订。该问卷以“状态论”为基础,突出了心理资本可开发的特点,但这也使该量表在重测信度和适用范围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综合这两类观点,张阔等人(2010)开发了更具一般性且适用范围更广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更多地将心理资本看作是一种特质,探讨其在心理健康层面的意义。这一问卷目前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测量中使用范围较广,从文化背景而言也更适合于我国大学生的研究,同时也突显出了心理资本内涵中的积极指向性。
1.3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其它变量的相关研究
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可以看到,其中研究较多的领域是其与心理健康、就业能力、人力资本、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由此探索培养学生心理资本的方式。这其中关于中介作用的讨论也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将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讨论其对于其他心理特质的影响,这一类型的研究更注重个体心理资本的持续性,着力点在于利用其与其它变量的关系,构建起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模型;另外一种类型则是将“大学生心理资本”视为因变量,去讨论其影响因素,落脚点在与提升个体心理资本的能力,更偏重对其稳固性的探讨。
2大学生适应性研究现状
对适应性的探讨是一个横跨多个学科的主题,在生物学、材料学等领域都有所涉及。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适应性则更多地围绕个体所处环境展开,其中以职场和学校两类社会环境背景下的讨论居多。对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早期的内涵探讨、测量方法研究和目前关注较多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大学生适应性内涵研究
适应性在美国韦氏词典(第3版)的释义是适应的能力。黄希庭认为能力是一种人格特质,而其中适应能力则是个体顺利完成社会适应行为必备的心理特征。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无论人们的社会适应行为怎样变化,最终都是由潜藏在行为背后的基本人格特质决定的。适应性是对个体适应能力的一种探讨,属于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属于人格范畴。这也是目前心理学界取得普遍认可的关于适应性的内涵解读。适应性在内涵上也分为多个层次,与之相应的是适应性测量维度的不同,如在对大学生的适应性内涵分析时,则一般从学习适应性、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这五个维度进行阐释。
2.2 大学生适应性测量方法研究
在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测量研究中,根据适应性内涵的不同维度,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如司秀玲(2008)等基于心理健康编制了《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量表》,就包含了如上文提及的适应性内涵中的五个常见维度。除此之外,学者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整体适应性研究。如方晓义等人(2005)发展了适合我国大学生适应状况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AS);于晓波等人经过5年(2001-2006)较微系统的研究,编制了较为完善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卢谢峰(2003)自编了“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由学习、人际、职业选择、生活自理、环境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七个维度组成,该量表为目前在大学生适应性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适应性量表。从适应性的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对于适应性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其不论作为变量关系中的任何一环,都具有这丰富的讨论价值。
2.3 大学生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
在学校视阈下,对于新生适应性的探讨贯穿了各个学龄段。这其中,高校新生则是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以及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成为了重点关注的议题。如苏雷(2019)对大学生适应性特征的研究显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其专业认同、师生关系、同辈关系、亲子关系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乔亲才等(2019)在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主观社会地位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中,得出三个变量间两两相关、大学新生心理韧性在其余两个变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的結论。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大学适应性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了一种探索性的特点,寻找与之相关的因素,落脚点在与发现适应性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
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适应性关系研究现状及趋势
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心理资本,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每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共同期望。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和适应性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呈现愈发深入的趋势,这也是在积极心理学影响下,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考量。
3.1 研究现状
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和“适应性”两个主题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但对于其二者关系的探讨较为缺乏。在中国知网搜索主题“大学生心理资本及适应性”,仅能看到三篇相关主题的论文。
在仅有的这部分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首先,研究均得到了二者间成正相关的结论,因此,在此基础上对两个变量间更深层次的相互影响关系探讨是存在可能性的。其次,这些研究都是从适应性的某一角度而言的,例如专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等,并未关注到大学生适应性特点的全貌。最后,由于适应性在内涵上属于人格特质,因此在这些研究中,均是将适应性的某一方面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对这二者关系的研究缺乏多样性,仍然存在着值得探索的空间。
3.2 研究趋势
对这二者关系的进一步探究,从理论上来看,由于其二者间的正相关关系已得到多次验证,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发现二者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将成为重要趋势。这样适应性就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因变量,或是起中介作用的变量,而是可以与心理资本间形成一个理论闭环,丰富二者间的关系模型。同时,由于适应性这一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对于心理资本内涵的进一步探索,也具有理论价值。
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存在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较为缺乏的问题,从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出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资本和适应性都是学生自身已有一定基础的心理特质,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心理资本,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反之,通过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良好适应,也可以促进个体心理资本的进一步积累,为未来迎接更大的挑战做出准备。因此,从实践角度而言,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将呈现出聚焦干预措施的发展方向。将其在理论背景支撑下的干预模型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以期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外因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内部资源,共同实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愿景。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师范院校新生心理资本及适应性关系研究》(编号:2019SJB153)
参考文献
[1] Hosen,R.,&Solovey-Hosen, D.(2003).The instructional value of fostering social capital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30(1):84-93.
[2] Gwendolyn M. Combs,Fred Luthans. Diversity training: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elf-efficacy[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7.18(1).
[3]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Li, W. (2005).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2):249-271.
[4] 张阔,张賽,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01):58-64.
[5] 司秀玲,李宏翰.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的编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04):64-67+88.
[6]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2):95-101.
[7] 于晓波,黄戴清,曹亦薇.广东省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01):35-37.
[8]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9] 乔亲才,张慧如,朱海东.大学新生主观社会地位、心理韧性与适应性的关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2):24-28.
[10] 苏雷.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特征的实证研究[J].校园心理,2019.17(01):23-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5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