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军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是“读”和“写”。“读”与“写”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其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
作为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要知道,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应该是课课都是作文指导课,时时处处都是作文训练课。
我们的学生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种什么样状况呢?为了弄清情况,我做了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高一、高二年级中语文成绩处于中等以上的同学,每个年级各抽取100名。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认为自己不能顺利地完成一篇习作的同学占总数的32.9%。这些都是成绩处中等以上的同学,可以想见,有多少同学在面对习作时束手无策。认为自己的写作知识更多是课外得到的同学占总数的59.6%;在回答“读好课文”与“写好作文”的关系时,59.4%的同学仅认为“读好课文”可以积累好词好句。可见同学们长期以来,从我们语文课中得到的,更多的只是好词好句,而同学们觉得,这就是这本书对我们习作的最大帮助。当然也有34.7%的学生认为“读好课文”可以学到一些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思路、构思技巧,有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还有5.8%的同学认为“读好课文”同“写好习作”没关系,要想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必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苏教版的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还是作为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新教材的资源?其实,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很好地贯穿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思想。从宏观上看,编者在五个必修模块中都给学生以具体的写作指导和实践。从微观上看,五个必修模块下,又有不等的四五个专题,而每个专题后,编者紧密结合专题的学习内容,设计两到三个写作实践。
如:必修一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编者选了《相信未来》和《十八岁和其他》等八篇文章,编者设计了三道写作题,有两道是这样的:(1)《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2)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
必修三第一专题是“祖国土”,选了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等八篇文章,编者在专题后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写作题:什么是祖国?一位俄罗斯作家说:“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一位同学写道:“祖国是有生命的事物。祖国是祖父老屋后那青翠的竹园;祖国,是家乡小镇那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祖国,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祖国是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你心中的“祖国”是什么样的?你也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感悟。请以“祖国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编者在课后的积累与应用中让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改写为课本剧。既要以原文为依据,又要有合理的想象;对话要力求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编者选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等五篇文章,专题后的写作实践就安排了这样的一道题:本专题的几篇文章,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相信你在阅读时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请选择其中一篇,以“?摇?摇 ?摇?摇读《?摇?摇》”为副标题,另拟正标题,写一篇读后感。
既然我们的学生在读写方面的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苏教版新教材又给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资源,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认真地利用苏教版新教材,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二、“以读促写”的理念与建构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要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总之,高中生的作文基本上要做到三点: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个性表达,结构完整。
(一)“以读促写”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的。以读促写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作家,而是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谓语文素养,具体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以读促写就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与我们习惯的讲授教学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教学时把写作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结果的知识体系来教。教学时既重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时重过程甚至胜于重结果。
3.重应用。学以致用是以读促写的又一基本特征。以读促写重在作文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
4.以学生为中心。以读促写以学生为中心,也不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在以读促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使学生对观察、提问、体验、鉴赏等活动既感到兴趣,又力所能及。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以读促写”的途径和方法
1.“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将作文写“活”。
将作文写“活”,就得将文章写“真实”、写“生动”。教师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话,还必须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写出当时真实的情景,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教师还得创设一些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场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相机指导,效果更佳。
第一,叙述写“真”,描写写“活”。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同学们写作时,往往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即在“线”上推进),而不长于描写(即在“点”上描摹),因此文章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写作时,教师要教学生叙写结合,突出描写,使笔下的摹写对象有形态,有动作,有色彩,有声,文章就会有栩栩如生之感,历历在目之效。
描写时要确定描写点,原则是要紧扣文章主题,不能单纯地为描写而描写。
应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呢?
一要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突出而有代表性的特征描绘摹写。老舍说:“写人物时要先定一个特点描画人物。”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画眼睛”,就深刻揭示她精神的创伤和苦痛。
二要善于通过各种描写传达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写作中描写总是伴随着情感,流露作者的倾向。抓住动情之处激趣,有利于抒发真挚情感。“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就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这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最震撼人心的描写,因为它突出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天性,揭示了伽西莫多被唤醒的人性中的美与善。
三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让人物在描写中亮起来,如《我与地坛》中对母亲心理的细腻描写,《金岳霖先生》中对金岳霖先生率性动作的描写。
第二,情景写“真”,体验写“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苏教版新教材所倡导三种学习方式之一中就有一个是活动体验。写作时教师要能创设当时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相信写出的文章一定会具体生动。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照作家思路,也确定一下自己生命中的五样,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选择。让学生体验当时的真实场景,感受文章的真实性。相信由此写出的感受一定是最真实的,也具有最大感染力。
第三,说理要“真”,论证要“活”。
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论据充足,说理充分。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典型、充分。真实,就是合于事实,准确无误;典型,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充分,就是论据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有了真实、典型、充分的论据,说理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理贵在服人,要能从可靠的前提合乎逻辑地推理出你的观点。然后适当运用一些说理的方法,也就是灵活运用一些诸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增强说理的效果。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令人信服,学生习作时,可以借鉴。
2.“以读促写”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有个性的表达。
学生的一篇文章就是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能力,除了教会他们语文知识之外,还应教会他们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他们的文章就是最好的体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在教知识、教方法的基础上,更应该教会学生会表达,用自己的笔表达心声。
以读促写中,反馈读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熟悉融合的一个环节。作文的本质就是创造,是一种独立创造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它的一生将永远是模范地仿写和抄袭。”实践证明:学生写作,如果一味满足于仿写,久而久之,就会走进死胡同。只有遵循“模仿――掌握――熟悉――融合――创造”这一基本的写作规律,写作才能有活力。
有个性的表达,不是抱着旧的,而应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力求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反思
1.教师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作文训练时注意严格要求与宽容谅解相结合,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2.精心安排真实、自然的写作情趣,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潜意识中学习,从而提高写作效率。
3.平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读促写”作文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体现在把每周的课堂作文分散到时时处处的课堂教学中,边阅读,边积累素材;边阅读,边练笔;边阅读,边学习书本上的写作方法。这样分散难度,降低了难度。实践证明,分散训练,比集中练笔效果要好得多。给学生一座高高的山峰,不如给他们一级级的阶梯。
4.注意反馈评价,发挥等级评价的积极作用。
5.教师要及时批阅,还要及时指导学生对自己习作进行修改,少一点批评。
6.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习作实践中多练习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2]苏教版新教材必修语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