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进
新课程已经实施好几年了,高中信息技术课也早已被列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之一。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认为,要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新课程标准还倡导高中生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探究与发展,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我们所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本,与旧教材比较,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先前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而新课程的设置不再有“零起点”的限制。因为初中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中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置的。二是设置的教学内容的不同。高中信息技术课新课本设置的教学内容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的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的教学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高中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并能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选修模块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信息领域。
弄清楚了这些问题,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新课程落到实处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将新课程真正地落到实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必须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那么,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呢?
1.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进行教学
事实上,高一新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完全按新教材统一授课,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跟不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分层教学,即将学生分为A、B两类,A类学生是大部分在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B类是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生。对这两类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要是按照教材组织进行,让学生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其信息素养,培养其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对象是以A类学生为主。
B类学生可以说是高一新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硬件的缘故和中考的影响,很多初中没能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导致这部分学生信息技术几乎是零基础。所以,在高一信息技术课的前半个阶段,我们要更多地关心这些学生,在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不要过高。在布置练习和作业时,要和A类学生有所区别,让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完成教学任务,逐步使他们赶上来。
2.依据新课程标准,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分组探究、讨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本各章节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对以前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逐步探求新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要不断地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确定适当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即事先分配给学生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去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培养高中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并且教学效果很好。事实上,目前还很少有学生自己去积极想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只有老师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学生才会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分析,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 贵阳市第九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5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