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后期可能取得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家庭,环境,所受的教育水平等方方面面都影响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后期养成。随着农村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他们暴露出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乱丢垃圾,爱讲脏话,破坏公共事务等,有些严重的事件甚至会引发社会热议,该文以学校,家庭以及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并且就其具体原因提出了几点改进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32-01
  前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不断升高,农村孩子会进入城市求学。而在城市求学的生活中,相比与城镇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农村孩子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爱讲脏话,乱丢纸屑,性格孤僻等。并且,他们不能很容易地和周围同学相处,学校生活不能很好地进行甚至会中途辍学。这些都和他们在幼年以及小学阶段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正确合理的启蒙教育。
  农村中有较高素质的人群大多选择去外地工作,留在农村的人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以初中为主。孩子出生大约两年后是他们认识世界,接触启蒙教育的开始阶段。然而这时孩子的父母一般会把孩子交给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夫妻二人外出打工挣钱。农村的老年人对教育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足,并且,就算他们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却由于自身的水平不高,也没有能力去教育孩子。另外,很多孩子爷爷奶奶身上的一些缺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些使他们在启蒙阶段并没有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如何做人的认识。
  2.农村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农村的小学生一般会选择去村里或者附近村庄的学校上学。农村小学的开设课程一般只有语文和数学,没有英语,更没有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学生要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很难,甚至连这种意识也没有。学校里的设备也是很基础的教室,黑板和粉笔,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并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很多《小学生守则》以及各种条例只是摆设,并没有去深入学习。学校的老师水平也不高,没有本科生,甚至没有专科生,他(她)们大多是由早些年的民办教师通过函授或成人自考学习转化为公办教师,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或是专业训练机会太少,专业素质得不到锻炼和培养。而且,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工作的同时还从事种地、做农活等事情,怠懈了责任心,影响了教学工作。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老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并没有去耐心的教导学生。总体来看,学校的整体环境并不利于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的经济水平很低,而用于投入教育的金钱更少。经济水平较高的家庭会将孩子送入县城学习,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留在农村读书的小学生受学校教育水平的限制,接触的新事物很少。农村的家庭几乎不会给孩子报补习班去提高成绩或者是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而受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周围也没有开设补习班或是兴趣班的机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活动一般是几个人游戏娱乐或者是帮助家里做家务,课外时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促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建议
  1.注重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孩子在启蒙阶段各种认识的形成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父母不能为了挣钱就把孩子交给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据调查,未成年人的犯罪人群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这和他们在受教育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并且,爷爷奶奶的溺爱也不利于他们性格的形成,他们中很多人的性格变得孤僻,极端,暴躁。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父母应该留在他们的身边,让孩子感受到爱,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性格,健康成长。同时,孩子的父母要注重孩子这个时期的教育以及注意观察孩子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并耐心教导,不能打骂。并且,家长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的影响,“言传”和“身教”并重。
  2.提高农村学校的整体水平。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资,完善小学学校的各种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增开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另外,要提高学校老师的整体教育水平,增高录取老师的门槛,同时,要加大对在职老师的培训,不仅要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同时要帮助他们树立对学生的责任感。老师平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方面,发现他们生活中以及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必要时加强交流,帮助他们改正。学校要注重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比如,要求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趣味学习小学生守则,平时多举办一些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融入班级集体,在活动中让学生相互影响,培养他们的合作理念和团队意识,该那边他们在家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农村人对于学生的教育投入不足,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较大的付出,而阅读可以以较小的投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要完善学校的反馈评价机制,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奖励,既可以激励学生本人,又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眼,促进他们的进步。
  3.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人们意识的转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就要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各地区要抓住农村的发展机遇,如土地流转,乡村旅游等各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区根據本地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经济的道路,积极引进人才,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要积极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如在几个村子中设立公共的培训机构,促进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开发以及成绩的提高。同时各村要设立一些为孩子服务的机构,可以定期地组织本村的学生去城市学校交流等,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加大对孩子的时间投入,不能只追求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还要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为孩子买一些课外书,乐器,球类等,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其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后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各种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要从各方面注重对小学生的培养。同时,要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但是,也不能急于求成,过分注重对其行为习惯的要求而忽略对小学生的成绩要求。要各方面同时进行,注重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各方面因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赵战森.探究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高新区,2017(12):21-23.
  [2]刘岩.农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措施研究[J].学周刊,2018(3):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2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