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家级名老中医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经验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家级名老中医南征教授在致力于消渴肾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继承与发扬形成了一套学术理论。提出消渴肾病病机核心在“毒损肾络”,认为消渴肾病难愈原因主要是因邪伏膜原,主要治疗原则以解毒、通络、调膜原、益肾气为其治疗原则,为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消渴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南征,消渴肾病;毒损肾络;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9..0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药的独特理论思维和方法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显示优势,并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DN发生和发展方面体现出了它明确的疗效。导师南征教授在致力于消渴肾病研究多年,通过继承及发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理论。现将导师对于消渴肾病的学术理论及临床经验进行初步的探析。
  1 消渴肾病的病位
  消渴肾病病位在肾与散膏及三焦、膜原关系密切,同时提出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咽喉密切相关。散膏之名首见于《难经·四十二难》,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通过古医籍多年的深入研究,认为散膏正与西医的胰脏相符,由先天之精所化成,具有主裹血,温煦五脏,主意志等重要功能。散膏既是,人体内外之津、精之升降出入通道,也内通经络和血脉 [1、2]。因此人体在先天及后天各种病因条件下所产生的病理产物,首先伤及散膏。进而影响三焦,产生痰、湿、热,瘀、从而诱发消渴[2]。消渴肾病为消渴久治不愈,伤及于肾脏发病,病位当从“散膏”及“肾”上分析。
  2 消渴肾病的病因
  南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直接影响疾病的重要发展趋势,后天调摄不当继而导致脏腑阴阳之失衡,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使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升降出入失衡,形成病理产物作用于机体,成为疾病发生的继发因素。南师认为在消渴肾病的发病中先天禀赋不足极为重要,同时饮食不节及情志失调在疾病的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基于整体观与“治病求本”治疗糖尿病肾病,强调先天禀赋及后天调理,着眼糖尿病肾病的全程治疗中。
  3 消渴肾病病机
  3.1  毒损肾络理论
  南师提出消渴肾病关键病机之一为“毒损肾络”。中医学中的毒范围极为广泛,可分为内毒与外毒,内毒指多种病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衡引起病理产物积聚,如气滞、痰凝、血瘀等日久不化,进一步演变成瘀毒、湿毒、痰毒及浊毒等毒邪;外毒泛指外邪侵入人体产生的邪气,如疫疠之邪外,空气污染,污染的水质,药物催化而成的食材等等,继续损害脏腑,发为疾病[3]。
  络病一名首见于《内经》:“络病,其痛于经脉缪处也”。叶天士将络病学发挥至顶峰,提出 “久病入络”,络脉是经脉气血运行之通道,同时也是毒邪传遍之路。久病不愈,则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失衡,病理产物形成,见络脉阻滞之象,而发展为络病。
  消渴日久形成的病理产物蓄积,成为内毒伤及“肾络”,同时因外毒的干预而加重。肾乃生命之根本,与经脉、络脉关系密切,而且经络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毒邪传入的途径,因此消渴日久毒邪必然通过经络伤及“肾络”,发为消渴肾病。
  3.2  邪伏膜原理论
  消渴肾病膜原论的提出是南师结合消渴肾病缠绵难愈的特点,根据膜原的生理结构、作用功效,致病特点而提出。《内经》首提“膜原”,根据后世医家对膜原的描述及进行进一步探析,可见膜原是分布于人体当中的一种组织,并且在肌肉、腠理、脏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膜原是津液运行的通道,并且发挥通气血,行元气之功效[4]。并且膜原、经络乃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膜原实为经络的可见载体。
  膜原理论成熟于明清,南师继承经典并结合疾病的发病特点,总结并非只有疫厉之邪才可以侵入膜原,当疾病发展为邪伏膜原时,邪气可深藏而伏,应具备结聚、顽固、秽浊、黏腻之特性,侵犯膜原可见病情缠绵;药品所用而不易达,药物不易发挥效用,其源于膜原生理结构。
  消渴日久,脏腑功能失衡,致毒邪盘踞膜原,侵犯肾络,导致消渴肾病,缠绵难愈,药石不及,由此提出消渴邪伏膜原论。
  4 消渴肾病病机演变过程
  消渴肾病病机演变过程,消渴日久毒损肾之膜络,邪伏膜原,经过咽喉,通过气街,损伤肾间动气而成[2]。
  总之,人体在禀赋不足,劳逸失衡,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公害毒害等各种病因共同作用下,引起脏腑功能失衡,日久生成痰、湿、浊、热、瘀等病理产物,侵蚀散膏,进而影响肺、脾、肝、肾等多脏器功能,继而发生消渴[5]。消渴日久不愈,散膏受损,阴阳失衡,同时水津输布失常,气血运行受到阻碍,脂膏布散发生紊乱,引起湿热、痰浊、瘀滞、热郁等凝聚、胶着而成毒邪,毒邪通过气街,损伤肾之膜络,并且毒邪可侵入膜原并盘踞膜原,最终导致肾之体用受损,从而发生消渴肾病。
  5 消渴肾病治疗原则
  消渴肾病的治疗应以解毒通络、调膜原、益肾气为治疗原则,以化解毒邪,疏通经络,疏利膜原、导邪外出、祛邪扶正。南征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在消渴肾病的治疗中经验丰富,南师经多年文献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自拟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汤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剂之一。本方创新之处在于“导邪”——导盘踞于膜原和散膏的毒邪,使毒邪导出膜原,药物可及之处,应用此法加减,每获良效,为中医药治疗消渴肾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6 南征教授经验方分析
  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汤主要组成为黄芪、土茯苓、穿山甲、覆盆子、厚朴、血竭、草果、槟榔、金荞麦。 君药—黄芪、土茯苓。黄芪,具有补气、扶正之功。土茯苓,具有解毒、消肿、祛湿之功效,两药共用,具有扶正祛毒之功效。臣药—覆盆子、穿山甲,穿山甲,具有活血、通经、活络作用。覆盆子,补肝肾、固精,二药合用补肾通络。佐药—金荞麦、血竭、草果、槟榔、厚朴。金荞麦,清热解毒,在肾病治疗中发挥“下病上治”之功效。血竭增加活血通络之功效。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祛痰化浊,宣透伏邪;槟榔,辛散祛湿;南师选“达原饮”方中的三味主药,其原因在于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驱逐毒邪外出。南师将诸药合用,达到扶正解毒,活血通络及开达膜原之功效[2、5]。
  随症加减:拟定主方后可根据辨证,判定证候轻重情况随证加减。尿毒症配用自拟保留灌肠方。
  南师研究古医籍及结合临床,提出消渴肾病关键病机之一为“毒损肾络”。指出消渴肾病缠绵难愈的主要根源在于毒邪盘踞膜原,侵犯肾络,消渴肾病病机演变过程为,消渴病日久而形成毒邪,毒损肾之络,毒邪伏于膜原,损伤肾间动气而成而导致消渴肾病,因此导师以解毒通络、调膜原、益肾气为治疗原则,自拟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汤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南   征.国医大师任继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92.
  [2] 南   征,朴春丽,何   泽,等.消渴肾病诊治新论[J].环球中医药,2012,5(8):598-600.
  [3] 南   征.南征医学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4] 孫胜君,南   征,等.消渴膜原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227-228.
  [5] 南红梅,周凤新,韩香莲,等.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新路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52-53.
  通讯作者:朴春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