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瑞格列奈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来我院治疗的1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5例,分别在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后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空腹血糖达标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餐后2 h血糖达标率及瑞格列奈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瑞格列奈及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够使患者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瑞格列奈单独治疗对餐后2 h血糖的控制的效果优于联合治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瑞格列奈;盐酸二甲双胍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3-0042-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壮年期发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严重威胁[1]。机体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及肝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加等为2型糖尿病的特点,机体分泌胰岛素不足及胰岛素抵抗为该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的基本临床表现为患者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与健康研究对象比较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而严格控制血糖达标不仅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而且可以使患者死亡危险减小[2,3]。本文收集2013年2~9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给予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并比较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2~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4],所有患者在本次研究前3个月内没有采用药物治疗,并对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130例患者中男61例,女69例,年龄36~65岁,平均(50.1±8.3)岁。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37~65岁,平均(52.8±8.6)岁;观察组65例,男31例,女34例,年龄36~64岁,平均(49.3±8.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5]
  130例患者均实施糖尿病教育,进行饮食、运动控制。此外,对照组采用瑞格列奈(生产单位: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362)单独治疗,以患者的血糖情况为依据以1~2 mg为服用起始剂量,对患者的血糖进行隔周监测,若血糖没达标则需要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4 mg为最大剂量,3次/d,随餐口服。观察组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生产单位: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797)治疗,瑞格列奈使用剂量为1~2 mg/次,盐酸二甲双胍250 mg/次,3次/d。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需要每周监测1次,6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进行检测,患者抽取空腹血后,马上空腹服用75 g无水葡萄糖粉,2 h后抽取3 mL静脉血,对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2)各项指标达标率,包括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2 h血糖达标率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3)药物使用剂量,即两组患者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4)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即研究过程中低血糖、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x±s,mmol/L)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5.65、2.94、2.37、3.18,P<0.05)
  2.2两组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餐后2 h血糖达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达标率比较[n(%)]
  2.3两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对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策略的热点即为积极的预防及治疗。临床多采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具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有主要地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瑞格列奈与其他的胰岛素促泌剂不同,属于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5],瑞格列奈能够对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的分泌进行过度刺激,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糖的输出减少,从而影响空腹胰岛素及餐后胰岛素[6,7]。二甲双胍作为胰岛素增敏剂能够使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从而提高胰岛素活性使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导致空腹胰岛素下降,对瑞格列奈的治疗起到协同作用,可以使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更好地降低,对血糖的控制目标最终得以实现[8,9]。   临床上选用作用机制互补的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益处已多有报道。口服的降糖药物具有互补的作用机制可以使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治疗目标,并使血糖得到有效的维持,减慢疾病的进展速度。本次研究中对65例患者采用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水平在均出现降低,但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空腹血糖达标率为90.77%,对照组为86.1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餐后2 h血糖达标率为87.69%,对照组为92.3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瑞格列奈平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后的效果优劣点各不相同,采用瑞格列奈单独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也出现显著的降低,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服用较大的剂量,该点为药物经济学角度的不足之处[10-12],而瑞格列奈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也能使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是患者具有较差的治疗依从性,并且相对单独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所以,对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能够收到最好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素君,周重楚.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新进展[J]. 医学综述,2013,19(14):2609-2612.
  [2] 田亚汀,李建锋,常月锋. 2型糖尿病的预防与药物治疗进展[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09-113.
  [3] 陈穗. 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134-135.
  [4] 林晓悦,蔡树玉,徐伟良. 老年2型糖尿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111-112.
  [5] 李萃晔.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398-400.
  [6] 刘河,董永胜,刘田雨. 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证据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574-575.
  [7] 张洁,吕晓静,董闪闪,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氧化应激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3,12(7):502-504.
  [8] 黄琦,吴芹,李菲,等.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干预作用[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3):207-209.
  [9] 刘丽,李新艳. 二甲双胍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603-604.
  [10] 唐建东,李清楚,康志强,等. 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加用瑞格列奈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 21(4):339-341.
  [11] 费美姣. 瑞格列奈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效果及不良反应[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69-370.
  [12] 张倩,朱余兵. 瑞格列奈药效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21-23,26.
  (收稿日期:2013-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2694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