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院内外急救模式静脉溶栓救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究院内外急救模式静脉溶栓救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纳入研究,依据对其急救方式不同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采用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结合,对照组则采取院内急救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入院溶栓起始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时间,患者开始检查到获取结果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中,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多项指标对比均较对照组表现较好(P<0.05)。结论:院外急救模式静脉溶栓救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可明显缩短患者急救中所需的多种治疗和检查时间。
  【关键词】院前急救;静脉溶栓;缺血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5-03-059-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性较高的疾病。该病目前是造成非创伤性残疾的一种主要因素,亦是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针对该病的治疗,静脉溶栓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且静脉溶栓药物应当尽早应用,以保持疗效[1]。在脑卒中发病后,及时的急救转运是争取抢救时间和让患者接受有效治疗的保障,因而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模式进行无缝结合是救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关键,此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大幅升高血管再通率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2]。本研究将我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纳入研究,观察组采用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结合,对照组则采取院内急救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溶栓效果和其预后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依据对其急救方式不同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病人的平均年龄在48.4(34 ~ 65) 岁。男性24人,女性26人。观察组50人,男性28人,女性22人;病人的平均年龄在48.8(32 ~ 63) 岁。各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后续研究。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患有需进行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均大于18岁;患者的NIHSS评分大于4分;排除标准:患者有溶栓禁忌症或者其他血管再通治疗禁忌症;患者患有其他组织器官受损而需要抢救;患有严重的传染病的患者;对本次治疗中所用药物具有过敏反应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各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后续研究。
  1.2 方法 院前急救模式:发病时呼叫120,由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向距离最近的医院分配急救指令,在10至20min内到达急救现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进行吸氧治疗,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心电监护。对其进行早期的生命支持,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启用绿色通道快速急救。并且对其血液标本进行备检,及时和其家属进行沟通,使其迅速安全抵达医院。依据患者的病情将其直接转运至CT室进行影像学观察,进行确诊。期间完成血液检验,经过确认后,需要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应立即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于24h后对患者行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稳定斑块、调节血脂等治疗。院内急救模式:对照组的患者在家属将其送入院之后,仅由急诊科的卒中急救小组对其进行迅速的病情评估,并开启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将其血液样本及时送检,由相关人员对其进行陪同,完成影像学分析,适用于溶栓治疗的转入卒中单元行溶栓治疗。其余流程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依据对其急救方式不同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采用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结合,对照组则采取院内急救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入院溶栓起始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时间,患者开始检查到获取结果时间和临床疗效。疗效判断标准:评价时间为患者接受治疗前后24h以及接受治疗后1周。痊愈:患者的病症基本消失,生活正常,可独立行走;显效:患者的肌力增加2级,部分生活能力恢复;有效:肌力增加1级,生活难以自理;无效:患者的病症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各组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各段时长 观察组患者的DNT和OTN分别为40、123min,对比对照组的63、185min,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者的DTI和DTL2组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
  2.2 对比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无患者死亡发生;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4.00%,死亡患者3例(6.00%),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由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较快,病情恶化迅速,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的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因而对该病的治疗中需要有较好的时间安排和应急预案。有研究报道,在该病救治的"黄金时间"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急救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降低病死率[3]。本研究中发现,请求急救车援助的卒中患者相较于自行送医的患者,其就诊时间显著缩短。在“黄金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截至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对患者应用静脉溶栓药物的时间和其疗效密切相关,因而应当早发现,早治疗,以此来减少卒中对患者的损害,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在整体诊疗过程中,院前及院内所用时间是缩短整体时间的关键[4]。我院成立了急诊科、急诊、医学检验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科室组成测卒中急救小组,并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本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绿色通道的建立可有效缩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并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中,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多项指标对比均较对照组表现较好,因此院前急救模式具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亚东,张宏宇,黄亚娟,等.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4.5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评价[J]. 全科护理. 2018, 16(17): 2122-2124.
  [2] 陈翠翠,韩强. 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 11(6): 605-606.
  [3] 王耀辉,张重阳,孙伟,等. 基于急救医疗服务的院前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8, 30(7): 667-670.
  [4] 张岸林,张志,刘兰香,等. 通过缩短延误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成功率的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28(15): 2799-28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84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