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何常春教授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气功偏差的临床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八脉交会穴,作为一组重要的特定穴,备受历届医家的重视,因其主治范围广,既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使用。笔者在跟随导师何常春教授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八脉交会穴在治疗气功偏差时效果显著。
   【关键词】 气功偏差 八脉交会穴 针刺
   doi:10.14033/j.cnki.cfmr.2020.08.00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0)08-00-03
   Professor He Changchun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Qigong Deviation by Acupuncture Eight-vein Intersection Point/ZHAO Bojia, HE Changchu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0, 18(8): -22
   [Abstract] Eight-vein intersection point, as a group of important of specific points, has been valued by all previous doctors. Because of its wide range of treatments. It can be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my tutor professor He Changchun, I find that the eight-vein intersection poi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Qigong deviation.
   [Key words] Qigong deviation Eight-vein intersection point Acupuncture
   First-author’s address: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健身气功,作为祖国医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心、意、行、协调运动,达到保健养生、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有些气功爱好者,因为不懂医学知识、人体结构、功法功理,加之急于求成,以致出现偏差,甚者严重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1],相当于民间俗称的“走火入魔”[2]。笔者通过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八脉交会穴治疗气功偏差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气功偏差
  1.1 气功概述
   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记载,“故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藥……北方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其中导引,即为气功,是传统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隋代巢元方领衔编写的《诸病源候论》中,只是记载280余条导引法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3]。之后,关于导引法治病的中医典籍十分罕见,故而并未见到专门论述导引法治则的专著。“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松沙记》。随着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气功防治疾病的体系逐渐形成。北宋刘完素在其突出的代表作《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观的生命观[4],详细讲述了气功理论与相关习练方法,对气功理论及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普及与推广作出巨大贡献。《中医气功学》中对气功的定义:“以古典哲学思想为指导,以调身、调心、调息融为一体的操作为内容,以开发人体潜能为目的的身心锻炼技术”。
   调身,即练习者通过对身形、肢体的控制,进而调节人体身、心、神的功能,并通过身体、肢体、心神的相互配合达到入静状态;调息,指调气息。《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所以,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基础,而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5];调心,心,有两个含义,一为心脏,二为心神,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代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可以进行思维、记忆并产生情感。《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心的生理功能之一。另一方面,心主血脉,以藏神,《灵枢·悬解》有:“心藏脉,脉舍神。”心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基于“形神合一”的观念建立起来的[6]。调心可理解为爱神、养神、调神、养心。健身气功注重身心气同调,与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观念相吻合[7]。
  1.2 病因病机
   气功是人们通过呼吸(调息)、意念(调心)、姿势(调身)的调整,促使“真气”在人体内产生,使人体阴阳平衡,身体机能达到最佳状态,简言之,气功即炼气之法[8]。
   气功偏差目前尚无统一定义,暂认为是因为不懂医学知识、人体结构、功法功理,加之急于求成,造成患者身心两方面一系列异常感觉与反应[9],并在练功结束后及停止练功一段时间后不能自行消除的一种病症[10]。气功偏差病因病机是由于练功方法不适当,引起体内气机失调,气不循经而乱窜或气机停滞,其基本病机是气机失调。
  1.3 临床辨证分型
   根据气功偏差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气机紊乱和精神情志异常两大类。
   气机紊乱型的症状:头痛、头胀、头晕、气冲头顶、头顶如有物压或有金箍感,或胸闷气短、憋闷不舒或自觉体内之气沿筋骨肌肉或脏器四处乱窜。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3]。    精神情志异常型的症状:心情抑郁、情绪不宁、焦虑紧张、神疲乏力、思维不能正常运转,以及妄言乱骂行为异常,甚至自杀,或出现幻觉,包括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妄想等,进而引致木僵,冲动行为,自伤或伤他等。中医辨证为痰火上扰证[3]。
  1.4 鉴别诊断
  1.4.1 与正常练功反应相鉴别 练功者往往在练功中可出现正常的练功反应,例如动、痒、轻、重、寒、热、滑、涩等,主要表现是短暂一过性的,在练功后或者休息后自行消失。若异常感觉严重、持久,不能缓解、消失,影响正常的生活、休息就是气功偏差。
  1.4.2 与精神疾患的相鉴别 精神疾病大部分有明确的既往发病史,或者家族史,其发病与练气功无关,且发病时多神志不清,语言逻辑混乱。而气功偏差者有明确的练功史,即使发病患者自我意识也存在,服药镇静药物可缓解某些兴奋症状,对躯体症状无明显疗效。
  1.4.3 与某些原发疾病相鉴别 气功偏差表现为气机紊乱和精神情志异常,若出现头痛、头胀、头晕、气冲头顶,可与高血压鉴别;若出现胸闷气短、憋闷不舒,可与冠心病鉴别;若出现情志异常,可与精神类疾病鉴别。以上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病因、症状,必要时行相关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气功偏差的基本病机是气机失调,导致气不循经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因其涉及全身,甚至影响脏腑[11],所以在治疗时难度较大。思及《医学入门》中所说“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脉交会穴主治范围广泛,且因为八穴将经脉相沟通,可调理经脉气机。
  2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首次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注》,因为战争遗失,后记载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12]。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特定腧穴,包括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8个穴位。
  2.1 公孙穴与内关穴
   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在《针灸甲乙经》提到“腹中气大滞……霍乱,公孙主之”,可看出公孙主治胃痛、心痛等气机失调病症[13]。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因该穴为心包经腧穴,代心受邪[14],“主治心腹一切痛苦”,故主治心痛、胃痛等。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公孙与胸中与冲脉相通,内关在胸腹部与阴维脉相汇,《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冲脉主治气机升降失司,逆气上冲病症,阴维脉病机是气血不畅而心胸疼痛。
  2.2 临泣穴与外关穴
   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该穴为本经络腧穴,因“输主体重节痛”[15],所以可主治全身麻痹或者疼痛。
   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因三焦经的循行于上肢外侧中间、肩颈、头面,故主治前臂疼痛拘挛和头项眉棱部疼痛[16]。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足临泣穴在胁肋部与带脉沟通,外关穴臑会穴与阴维脉汇通。在《素问·痿论》中提到“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难经·二十九难》“阳维为病苦寒热”,可看出,带脉为病出现弛缓、痿废诸症,阳维脉为病则表现为寒热、眩晕等。
  2.3 后溪穴与申脉穴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腧穴,微握拳时位于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为本经腧穴,《针灸甲乙经》提到后溪穴可治疗头部、肩背部疼痛[17]。
   申脉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明代的医家高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范围广,且主表之阳气,因此申脉可除寒与热,头风偏正。
   “后溪督脉目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后溪穴在大椎穴与督脉相通,《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则脊强反折”,气血阻滞不通为督脉病机[18]。申脉穴直接与阴跷脉相通,《难经·二十九难》“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脉病机是阴阳失衡。
  2.4 列缺穴与照海穴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腧穴,属肺经,在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肺主皮毛,可治疗诸多表证。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故可吸热生气[19]。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列缺穴在胃脘、喉咙处与任脉相通,《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气血不足致使胞宫失养是任脉病机。照海穴直接与阴跷脉相通,《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阳失衡也是阴跷脉的病机[20]。
  3 小结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腧穴。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在十二经之间,其起着以下几方面作用:(1)统帅主导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沟通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以此达到统帅有关经脉的气血、阴阳作用;(2)沟通联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在循行分部过程中,与其他各经相互交汇,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3)蓄积渗透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八脉加以储蓄,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時,奇经八脉又能渗灌和供应。《医学入门》:“八法者,奇经八脉之要,乃十二经脉之大会也。”可看出八脉交会穴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主治范围的广泛[21]。
   八脉交会穴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使用,因八脉交会穴中有4个络穴,2个腧穴,2个跷脉穴[22],8个穴位多分布在四肢末端,临床应用中多采用远近配穴的方法,可起到联络表里两经、缓解体重节痛和平衡阴阳的作用,使得治疗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治疗本经病变和所通经脉的病变,还可调节经脉的气血,在《难经·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人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将十二经脉比作沟渠,奇经八脉比作深海,沟满则汇入海,沟枯则海灌入,八脉交会穴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对于气血的调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54岁。主因胸胁部闷胀伴畏寒30余年,于2018年12月12日就诊。患者自诉30年前因练习气功时运气不当,自觉从腰骶部运气上行至头部时气机逆乱,出现胸胁部闷胀,自觉气冲心胸,畏寒,背部尤甚,头重如裹,曾辗转全国各个医院服中药和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可,胸胁部闷胀,头重如裹,视物模糊,畏寒,背部尤甚,四末不温,自觉体内之气走窜。纳可,寐差,多梦,二便调。舌暗,苔白腻,脉弦。西医诊断:气功偏差。中医诊断:气功偏差,辨证为气机失调、气血郁滞。治法:调理气机,疏通经络。取穴:百会、神庭、头维(双)、期门(双)、日月(双)、心俞(双)、肝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刺法:均直刺,留针30 min。第1次治疗后,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予以调整针灸处方,如下。
   取穴:公孙(双)、内关(双)、后溪(双)、申脉(双)、临泣(双)。刺法:内关透刺外关,余穴均直刺,留针30 min。依上法1次/d,留针30 min/次,10次为一疗程。第2次治疗后,患者胸胁部闷胀明显减轻,3次治疗后胸胁部闷胀基本消失,第1疗程结束后,患者头重如裹好转,畏寒缓解,四肢末端微温,改隔日治疗1次,配合拔罐治疗,1周1次,3周后诸症悉除。
   按语:患者因练气功出偏差致使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循常道,经气阻塞。第1次治疗,因患者以胸胁部闷胀为主,为胆经循行路线,且“五脏之气皆输注于背俞穴”,故取穴以背俞穴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兼以百会、足三里穴益气升阳,但治疗后无明显效果。思考“气者,人之根本也”,该患者病变不在脏腑而在气血,且患者症状涉及全身上下,范围广,故改用八脉交会穴。公孙在胸中与冲脉相通,内关在胸腹部与阴维脉相汇,“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阴维为病苦心痛”,两穴合用可通经理气;后溪穴在大椎穴与督脉相通,申脉穴直接与阴跷脉相通,两穴相配可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足临泣穴在胁肋部与带脉沟通,为本经络腧穴,因“输主体重节痛”,所以可通络止痛。诸穴合用对全身气机起到调节作用,共奏理气通经之效。
   奇经八脉交错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对十二经脉有着统帅主导、渗灌调节作用[23],两者犹如沟渠与深海,而将两者沟通的就是八脉交会穴,其在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时至关重要。气功偏差只是八脉交会穴广泛应用中的一方面,应加强对八脉交会穴的深入学习、临床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力度[24]。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练气功时切忌急于求成,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25],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达到真正强身健体的目的,正确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宋崇升.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及人格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2]肖斌,董妙成,孙磊.点穴导引为主治疗气功偏差的临床研究报告[J].按摩与导引,2006,22(12):4-5.
  [3]刘峰,刘天君.《诸病源候论》调理脾胃导引法操作特点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0):25-27.
  [4]赵吉超,邓萍,章文春.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刘完素气功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7):3175-3177.
  [5]陈丽华,张建林,管咏梅,等.中医之气与针灸、气功及芳香疗法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252-3255.
  [6]刘峰,邢锐,陈昌乐.中医气功治疗八法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6):2791-2793.
  [7]于华荣,赵金娜,王利,等.健身气功防治疾病的应用现状及理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2):117-121.
  [8]吴晶晶.“气功”概念之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9]宋崇升.气功出偏的诊断、分类及人格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组委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北京:中华医学会,2006:2.
  [10]肖斌.试论气功偏差的临床诊断与辨证分型[J].中医文献杂志,2002(4):40-41.
  [11]张海波.正确对待练功反应预防偏差[J].中医健康养生,2018,4(5):40-42.
  [12]赵学斌.浅谈八脉交会穴中的几个问题[J].中医杂志,1985(11):47-48.
  [13]赵京生.八脉交会穴概念术语考[J].中国针灸,2012,32(8):747-751.
  [14]谈佳红,郭晓,杨丹红.浅析《针灸大成》中内关穴的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5):430-431,446.
  [15]宋兴,刘渊,吴潜智,等.中医经典导读丛书:难经[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6]李晓雷,王在东,王秋妍,等.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3):90-91.
  [17]刘一苇,步凡,苏同生.从“所注为俞”“俞主体重节痛”论关节疼痛的针灸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10):69-72.
  [18]许海,李难,储浩然.针刺后溪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4):443-445.
  [19]章洁珊,林志超,何新芳.《针灸大成》中照海穴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4):56-58.
  [20]田辉,卞镝,隋月皎,等.跷脉与人体平衡功能相关性探讨[J].中国针灸,2015,35(4):352-354.
  [21]杨圣洁,卢岩.八脉交会穴临床研究现状[J].西部中醫药,2018,31(8):150-152.
  [22]马秀玲.八脉交会穴配穴法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1):13-15.
  [23]张倩,周美启.奇经八脉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J].中国针灸,2017,37(12):1299-1302.
  [24]何丽丽,陈思宇,徐杉,等.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2009,16(5):106-108.
  [25]段俊.常见气功偏差的防治[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秦皇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9:4.
  (收稿日期:2019-11-28) (本文编辑:桑茹南)
  ①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208
  ②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市中医医院
  通信作者:何常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83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