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溶栓时间不同分为6 h内溶栓组和6~12 h内溶栓组, 各50例。6 h内溶栓组在发病6 h内进行溶栓治疗, 6~12 h内溶栓组在发病6~12 h内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再通率、病死率、溶栓并发症、住院时间、心功能情况。结果 6 h内溶栓组血栓再通率94%高于6~12 h内溶栓组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内溶栓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0%高于6~12 h内溶栓组的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内溶栓组住院时间(8.8±6.2)d短于6~12 h内溶栓组的(17.4±6.9)d, 左心室射血分数(58.4±4.2)%、左心室舒张内径(60.12±4.9)mm大于6~12 h内溶栓组的(47.3±3.8)%、(53.6±5.5)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静脉溶栓能够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 疏通血管, 有效降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血栓再通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50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患者常会有持续性胸骨后强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等症状[1]。静脉溶栓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式, 在早期促进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并广泛使用。大量的实验报告中发现,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進行早期再灌注治疗, 能够促使闭塞冠状动脉再次通畅, 心肌得到再次灌注[2], 使得濒临死亡的心肌可能恢复或坏死的心肌区域缩小, 预后效果较为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溶栓时间不同分为6 h内溶栓组和6~12 h内溶栓组, 各50例。6 h内溶栓组男25例, 女25例;年龄37~88岁, 平均年龄(62.6±8.6)岁;梗死区域:28例前壁, 22例下壁。6~12 h内溶栓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38~89岁, 平均年龄(63.33±8.7)岁;梗死区域:30例前壁, 20例下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配合,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 不服从本次实验的患者。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心电监护、镇静等常规处理方法。在进行溶栓前先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查、血清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谱检查[3, 4]。6 h内溶栓组于发病后6 h内进行溶栓, 6~12 h内溶栓组于发病后6~12 h内进行溶栓。溶栓治疗:100~150万U尿激素酶加入0.9%生理盐水, 30 min内滴注完毕, 溶栓前服用300 mg阿司匹林肠溶胶囊(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70344)[5], 服用3 d之后, 将用量改为100 mg, 且需要长时间服用;同时服用40 mg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319)[6], 每间隔12 h服用1次, 连续服用5~7 d。在溶栓期间, 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联系医生, 不可自行中断用药和治疗[7]。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血栓再通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溶栓并发症、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内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栓再通率比较 6 h内溶栓组血栓再通率94%高于6~12 h内溶栓组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6 h内溶栓组病死率10%与6~12 h内溶栓组的16%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6 h内溶栓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0%高于6~12 h内溶栓组的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心功能情况比较 6 h内溶栓组住院时间(8.8±6.2)d短于6~12 h内溶栓组的(17.4±6.9)d, 左心室射血分数(58.4±4.2)%、左心室舒张内径(60.12±4.9)mm大于6~12 h内溶栓组的(47.3±3.8)%、(53.6±5.5)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突发性、持续性的冠状动脉闭塞造成的心肌细胞缺血性的坏死。该病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中, 该类患者因某种因素形成冠状动脉硬化处斑块破裂, 血小板在破裂区域汇集形成了血栓, 血栓的形成导致患者动脉出现急性堵塞, 动脉血流流通不顺畅形成心肌持续缺血, 最后出现心肌器质性损伤[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预后效果和发病时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 在灌注中紧密联系。大约有90%左右的患者冠状动脉内出现血栓, 溶栓后冠状动脉内进行再次灌注, 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在早期将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是治疗的关键步骤, 若患者在发病的12 h内进行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 就有可能避免出现不可逆性的心肌坏死的情况, 死亡风险大幅度的下降。开通时间越晚, 患者治疗效果越不理想[9]。将相关的梗死血管进行开通可采用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手术等, 以上方式均可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根据相关的学者实验报告指出, 使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其效果较为显著, 血管血栓再通率较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6 h内溶栓组血栓再通率94%高于6~12 h内溶栓组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尽早进行治疗, 可以提高血管的血栓再通率, 减少对患者再次伤害, 使其预后效果得到提高。 急性心肌梗死后将其梗死的相关血管进行开通, 可以缩小梗死的面积, 预后效果也能得到提升, 促使病死率得到降低。尽管在多项实验中, 专家学者建议进行静脉溶栓, 但考虑到溶栓造成出血和心律失常等不良症状, 尤其是脑出血、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的并发症, 在老年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并未得到大量的应用[10]。急性心肌梗死以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6 h内溶栓组和6~12 h内溶栓组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出现了轻度出血。经过治疗处理之后患者都有所缓解。再灌注心律失常和缺血心肌的位置、时间、相关梗死血管的开通相关。患者心肌缺血30 min之后再次进行灌注, 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很高, 超过1 h后再次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几率降低。因此, 在患者早期将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再通时, 要注意有可能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另外本次研究中, 6 h内溶栓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0%高于6~12 h内溶栓组的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心律失常的发生, 做好一切抢救的准备。
综上所述,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 能够缩短发病到溶栓的治疗时间, 提高治疗的效果, 降低了危险。但因老年人各个脏器器官的并发症较多, 代偿能力也相对较差, 在进行溶栓治疗前要明确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需要注意观察溶栓出现出血和心律失常的可能, 做好预防和应对方式, 进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刘斌, 王昕, 纪秋营, 等.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报道. 亚洲急诊医学病例研究, 2017, 5(3):37-42.
[2] 向飞.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和临床治疗分析. 饮食保健, 2019, 6(34):85-86.
[3] 张军素. 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5例療效分析. 今日健康, 2016, 15(7):765.
[4] 黎学武, 牛金仙. 溶栓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51例临床观察. 医学信息, 2015, 22(31):277-278.
[5] 曲翯.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0例临床分析.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 36(12):691.
[6] 邹兴琼.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 健康大视野, 2019, 21(13):261-262.
[7] 孟晓丽.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16):58.
[8] 刘恋. 研究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情况.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23):82-83.
[9] 王雅楠, 刘国恩, 黄润青, 等.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 14(6):5-8, 50.
[10] 杨舟. 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溶栓进展分析. 医药前沿, 2019, 9(7):105.
[收稿日期:2019-0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94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