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期的使用与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苗春鸿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已经被证实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最佳长期血管通路,而通路功能直接影响患者血液透析及生活质量,甚至患者生命。在判断AVF成熟之后,如何安全使用,防止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护理工作。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一套很实用的使用管理方法与经验,现介绍如下。
  AVF手术经过术前、术后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后,通常由透析护士或肾科医生主观查体来评估是否成熟,但也应遵守基本的原则与标准,即术后4~6周开始使用,AVF血流量>600ml/分,动脉化的静脉血管直径>0.6cm,皮下深度<0.6cm,血管边界清晰,可供穿刺的血管至少6cm以上[1]。确定成熟之后,先由有经验的护士穿刺。2008年以来共有MHD患者使用AVF的58例,男35例,女23例,年龄19~78岁,每周透析2~3次,血流量200~280/ml。内瘘使用1~2年31例,2~4年24例,4年以上3例,最长7年8个月仍在使用,且功能良好。轻度瘤样扩张5例,仅有4例失功,原因为闭塞(其中2例低血压,1例血栓形成,1例负重压迫)。
  
  透析日的使用和护理
  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透析前做好环境、治疗的介绍,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加强与患者沟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给内瘘侧肢体选择足够大的空间,穿刺时紧绷穿刺处皮肤,提高血管的充盈度,有利于穿刺时的操作和提高穿刺成功率。
  穿刺部位的选择:动脉穿刺点应离开内瘘吻合口5~6cm以上,针尖向吻合口方向穿刺;静脉穿刺点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针尖向心方向穿刺,两针之间的距离应在8~10cm以上,以减少血液再循环,提高透析质量。每次透析应选择不同的部位,本次与上次进针部位至少在1cm以上。避免固定穿刺或小范围穿刺而造成受用多的血管腔壁受损变硬,纤维化,弹性减弱,管腔狭窄。
  注意穿刺的方法:掌握穿刺技巧,力争一针成功。传统式针尖与皮肤呈20°进针,在实际的工作中患者感觉疼痛,且很难进入皮肤,而针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5°~40°[2],逆血流方向进针,不仅易进针且省力,穿刺成功率高,疼痛明显减轻。穿刺好后使针尖斜面向下,能够有效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若针尖斜面向上,透析过程中由于血泵流速作用,致使血流向斜面方向形成冲击力,同时又形成吸引力,容易对近斜面(皮肤侧)血管壁形成损伤。
  透析过程中预防低血压:低血压为AVF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透析过程中,应避免短时间大剂量超脱水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合理调整脱水量,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防止内瘘闭塞。另外,对于透析过程中易降血压的患者应采取钠制式透析、低温透析、禁止饱食等措施,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拔针后压迫止血:透析结束拔针时注意动作要快,避免损伤血管及皮肤撕裂。按压时首选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即用消毒纱布块(由纱布折叠并用胶布固定而成)中上1/3处置于穿刺点上,拔出针后用手指垂直按压于块上20分钟左右[3]。压力要适当,以能触及血管的震顿或听到血管杂音又不出血为宜。
  
  透析间期的护理
  教会患者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即在瘘口处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若血流异常,或杂音消失,及时与医生联系。
  注意穿刺血管周围有无渗血,血管硬化,周围硬结石等,透析24小时以后热敷或局部涂抹喜疗妥软膏,促进渗血吸收以及疤痕软化,血管周围硬结缩小,以保护内瘘,延长使用时间。
  禁止在瘘侧肢体上测血压、输血、输液、采血等。避免瘘侧肢体上提重物,带手表等。睡眠时不要侧向造瘘肢体的一侧,以防止血液循环受阻或血流减少,造成内瘘阻塞。
  
  讨 论
  通过上述方法,每次穿刺均获成功,血流量200~280ml,未出现穿刺部位感染、出血等情况,透析过程中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
  AVF是MHD患者的“生命线”,需要长期反复的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目前是M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方式。即使经过仔细地术前筛选,其早期失功率能高达28%~53%[4]。因此当1例AVF判断成熟,护士应该格外的重视,精心护理。笔者以为,穿刺时遵守无菌原则,正确的穿刺方法,娴熟的穿刺技巧,合理的固定方法,适当的压迫止血是保护好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前提条件。其次是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护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患者透析间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饮食,增强体质,才能减少AVF并发症。只有理想的AVF才能获保证有效的血液透析,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朝阳,林曰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09,7:356-358.
  2 王华英.动静脉内瘘进针角度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15(7):425.
  3 孙懿,刘惠兰.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血液净化,2005,4(1):30-33.
  4 米绪华,唐万欣,付平,等.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蔗[J].中国血液净化,2009,8(7):365-3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35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