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与护理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见于4~10岁的儿童。按承受暴力和骨折后移位的不同,分为伸直形和屈曲形,前者发生率为95%。骨折后易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及肘内翻等后遗症。本文主要探讨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法。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1036-02
1 引言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下端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为一层较薄的骨片,肱骨二f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0~500的前倾角,肱骨髁上又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解剖上较薄弱,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易造成肱骨下端骨骺损伤,影响骨骺的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而受到损伤。根据受伤机制,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2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类型
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后突并半屈位,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感,肘后三角关系正常。X射线检查可确诊并分型,观察移位程度。注意勿将儿童肱骨下端骨骺线误认为骨折。在诊断中,应特别注意观察前臂肿胀程度,检查前臂动脉搏动、末梢循环、手的运动与感觉功能等,以确定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2.1 伸展型
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干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下方斜行经过。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造成压迫或损伤。
2.2 伸展尺偏型
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外侧,肱骨髁受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和后侧移位。内侧骨质可能部分被压缩,外侧骨膜有时尚完整。此类骨折的内移和内翻的倾向性大,骨折移位必须加以整复,以免肘内翻畸形。
2.3 伸展桡偏型
外力来自肱骨髁部的前内侧。骨折后,远侧骨折端向桡侧和后侧移位,这种骨折不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4 屈曲型
多系肘关节屈曲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上而下,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髁上部骨折。骨折远侧端向前移位,近侧段骨折向后移位。骨折线自前上方斜向后下方。
3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年轻患者应尽可能获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若骨折粉碎严重,则内固定效果差,或不可能获得满意的固定,可行一期或二期全肘关节置换术,以便早期恢复肘部活动。不论采取何种治疗,一旦需要术后延长制动时间,即可导致关节纤维化和僵硬。
3.1 非手术治疗
(1)石膏固定: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可用屈肘90。石膏前后托或管型固定制动,直至肿胀消退。2~3周后开始主动活动。应告知患者此种骨折有可能发生再移位,需密切随诊观察,一旦发生移位,应及时处理。
(2)牵引:闭合复位,用牵引来维持或进一步改善复位。尺骨鹰嘴牵引、伤后未能及时就诊或经闭合复位而未成功者,肘部肿胀严重,皮肤起水疱等,此种情况不宜再次手法复位及应用外固定,可行床边尺骨鹰嘴牵引,待肱骨髁和骨折近端的重叠牵开后,再做两髁的手法闭合复位。然后,再用克氏针做尺骨鹰嘴牵引3~4周,待骨折纤维连接后,即可改用石膏外展架继续固定4~6周,拆除石膏即可做关节功能锻炼。
3.2 手术治疗
(1)克氏针与石膏结合:第一枚克氏针穿过鹰嘴,然后对肱骨髁进行复位,并且经皮横穿第二枚克氏针,第三枚克氏针也经皮穿人近折端。牵引下维持骨折位置,以长臂石膏管型固定,并且将第三枚克氏针也包裹在石膏中。尽管这种技术有助于维持对线,但它阻碍了关节活动,而且针道也有可能发生感染,现在临床已很少使用。
(2)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只对肱骨髁关节面进行重建,将髁间骨折转变为髁上骨折,术后再采取牵引或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3)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及某些新鲜的开放性骨折。术后以上肢石膏固定3~4周后拆除,进行功能锻炼。
4 特殊护理及功能锻炼
4.1 特殊护理
在护理此类疾病患者时,应警惕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肱动脉受压或损伤时,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时,可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护士应密切观察是否有“5P”征象。①剧烈疼痛(pain):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即可转为无痛。②患肢苍白或发绀(pallor)。③肌肉麻痹(paralysis):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压痛明显;手指处于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伸手指时,疼痛加剧。④感觉异常(parenthesis):患肢出现套状感觉减退或消失。主要的三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都有可能被累及,但以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多见。⑤无脉(pulselessness):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和敷料,将肢体放平,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
4.2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
(1)患者复位及固定后当日,护士开始指导其做握拳、伸指练习,第2天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患肢给予三角巾或颈腕吊带胸前悬挂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1周后督促其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2)患者骨折固定去除后,护士则可以开始指导其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练习,恢复肘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其中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则增加伸展活动。锻炼过程中应注意以患者主动练习为主,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的被动活动应轻柔,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度,禁止被动反复粗暴屈伸肘关节,以免引起再度损伤或发生骨化性肌炎,加重肘关节僵硬。
参考文献
[1] 宋金兰,高小雁主编.实用骨科护理及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8.4:112.
[2] 赵勇刚,王立义,路凤英主编.外科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12:87-88.
[3] 赵正言主编;马美丽,王亚飞,王雪芳等编.实用儿科护理=Practical Pediatric Nursing[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3: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