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

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均选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89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入院治疗先后时间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4),对照组开展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实验组开展适应性支持通气,分析比较两种通气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通气时间、潮气量、指令呼吸频率、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困难撤机率以及PCT、WBC、CRP炎性指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力学,减少通气时间和炎性反应。
  [关键词]适应性支持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呼吸力学;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0)01-286-03
  多种因素影响肺换气和通气功能的现象被称为呼吸衰竭,发病后无法有效交换气体,出现潴留二氧化碳、缺氧症状,最终产生多种代谢紊乱以及生理功能异常等综合征[1]。此类患者严重发病期间会持续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现阶段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但在支持治疗时会导致气道峰压反复升高,进而过度开放肺泡,以增加炎性发应,增加患者痛苦,延长康复时间[2]。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有效减少和预防患者多种通气并发症[3]。因此本研究针对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89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入院治疗先后时间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4)。纳入标准:与相关机械通气标准《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相符[4],患者同意且知晓本次实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实验;排除标准: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年龄<18岁。对照组男30例,女14例,年龄31~68岁,平均(49.4±2.4)岁,脓毒症4例、心脏疾病7例、胸腹和心脏大手术9例、严重创伤11例、脑血管疾病13例;实验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32~68岁,平均(50.2±2.8)岁,脓毒症5例、心脏疾病7例、胸腹和心脏大手术9例、严重创伤10例、脑血管疾病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使用气管插管,并选择RAPHAEL呼吸机(瑞士HamiltonMedical)。对照组开展压力支持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具体操作:选择A/C模式,通气4~12h,当患者各项指标稳定后,选择压力支持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设备相应参数:以每分钟12~15次为呼吸频率,1:2为呼吸比,50%为吸氧浓度,7~9mL/kg为潮气量,10~12cm H2O为压力支持通气水平。实验组开展适应性支持通气,选择A/C模式,通气4~12h,当患者各项指标稳定后,使用适应性支持通气,将患者的理想体质量设置,以100%为每分鐘通气百分比,以3~5cm H2O为呼气末正压,50%为吸氧浓度,通气半小时后开展血气分析操作,按照其结果适当调节通气百分比。以上两组患者待病情好转或稳定后将呼吸频率调节至每分钟6次,压力支持通气水平降至5cm H2O,吸氧浓度降至30%,在此状态下,若患者血气分析正常、浅快呼吸指数未超过100,就满足撤机要求。最大吸气负压低于20cm H2O,肺活量低于10mL/kg,第一秒时间肺活量低于10mL/1g,潮气量低于3mL/kg,每分钟呼吸频率超过35次,对“T”管撤离呼吸机试验不耐受则为困难撤机[5]。
  1.3观察指标
  将患者通气时间、潮气量、指令呼吸频率、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呼吸力学指数、炎症指标以及困难撤机率情况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通气阶段各项指标比较
  在通气时间、潮气量、指令呼吸频率、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以及困难撤机率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在PCT、WBC以及CRP指标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数比较
  在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患者因多种原因诱发的呼吸衰竭后,会威胁其机体健康,若病情较严重会增加生命危险,患者需入住重症医学科并开展辅助呼吸,有效改善其缺氧症状,进而减少多种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生命安[6]。临床中辅助呼吸的方法为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和呼吸功能异常情况中广泛应用,确保患者通气状态,减少呼吸肌做工[7]。但是通过机械通气过程中,参数和模式具有一定会差异性,会严重扩张或多次开放肺泡[8],进而出现应切力[9],损伤局部肺组织,最终产生炎症反应。现阶段常用的通气模式包括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此种通气模式使用恒定吸气流量,患者极易增加额外做功,导致呼吸肌疲劳[10]。使用高吸气流量,会引起气道峰压升高[11],增加机体炎症反应。而适应性支持通气具备自动反馈机制[12-13],压力输出和指令呼吸频率能按照患者的呼吸用力以及呼吸力学变化情况自行调节,既能确保通气量,又能最大限度将自主呼吸保留[14]。此外此种通气方式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自行切换模式,保证患者低呼吸功,还不会严重影响气道压力[15]。   在本次实验结果中,实验组在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通气时间、潮气量、指令呼吸频率、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以及困难撤机率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缺氧情况,同时还可一定会程度上将患者自主呼吸保留,减少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等,有效预防气压伤,减少困难撤机情况。两组患者在PCT、WBC以及CRP指标差异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此种通气模式会提高自主呼吸比例,增加呼气时间,防止气体陷闭,减少对呼吸肌的损伤,预防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加速患者恢复。
  总之,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优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漆毅,姚檬娜,周畅.无创呼吸机間歇正压呼吸疗法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7):110-114.
  [2]李冰冰,许涵,李维.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对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激反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157-159.
  [3]叶友胜,张琳,郝明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10):1844-1847.
  [4]张京平.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12-14.
  [5]赵玉国,夏艺,路益娟.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84-86.
  [6]闫静,李红.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困难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8):699-702.
  [7]吴磊,王思.两种机械通气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及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肺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3):331-333.
  [8]张文须,冯选鹏,赵治国,等.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适应性支持通气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周围循环和血气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4):738-740.
  [9]卞叶萍,顾永辉,邓晓静,等.适应性支持通气对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1445-1448.
  [10]张宏,孙辉,欧阳文,等.不同时机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7,20(2):139-144.
  [11]Ahmadreza Y, Hadi Z,Gholamreza M.Comparing theeffects of 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 and synchronized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on intubationduration and hospital sta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 surgery[J].Iranian Journal of Nursing&MidwiferyResearch,2016,21(2):207-212.
  [12]CHEN Tingxian.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sequential mechanicalventilation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severerespiratory failure[J].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17,38(4):420-422.
  [13]廖宇桦,任海涛,刘珍珍.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6,22(1):26-27.
  [14]李静,额尔敦,李继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两种通气模式应用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3):26-28.
  [15]徐秀君,付会文,李英,等.同步间歇指令加压力支持通气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价值[J].西部医学,2016,28(1):53-56.
  (收稿日期:2019-03-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0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