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格列美脲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应用预混合胰岛素的同时应用格列美脲的效果及影响。方法 以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观察组(格列美脲+预混合胰岛素)和对照组(预混合胰岛素),考察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浓度、体重变化、胰岛素用量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前的空腹血糖浓度为(8.71±2.55)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到(6.08±1.33)mmol/L;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空腹血糖浓度为(8.95±1.98)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到(6.98±0.79)mmol/L。观察组在治疗前HbA1c为(8.98±1.76)%,治療后HbA1c为(7.03±1.90)%;对照组在治疗前HbA1c为(9.03±2.11)%,治疗后HbA1c为(7.55±1.68)%。观察组在治疗前的BMI为(26.31±2.07)kg/m2,治疗后BMI到(25.80±1.94)kg/m2;对照组在治疗前的BMI为(25.73±1.36)kg/m2,治疗后BMI到(25.18±1.72)kg/m2。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只应用预混胰岛素,两药联合应用对患者空腹血糖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且在治疗前后血糖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体质量指数(BMI),联合用药与单独应用预混胰岛素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格列美脲;2型糖尿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5(b)-0077-02
  研究报道,2013年全世界范围内有3.7亿糖尿病患者[1-2],糖尿病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本质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血糖无法及时转化代谢,因此糖尿病患者最为明显特征就是高血糖。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2型,通常情况下,I型糖尿病好发于年龄偏小的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常见于年龄偏大的人群如成年人、老年人。I型糖尿病致病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病人因遗传原因导致胰岛β细胞先天性损伤,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2型糖尿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后天获得,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手段多样化,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运动来控制血糖水平,效果不佳时可口服降糖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当口服药物控制不了血糖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胰岛素[3-4],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在该院住院就诊的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观察组26例(格列美脲+预混合胰岛素)和对照组26例(预混合胰岛素)。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数分别为12例和14例,年龄区间为29~63岁,平均年龄(42.56±9.37)岁;对照组男女患者数分别为15例和11例,年龄区间为25~66岁,平均年龄(48.21±7.04)岁。所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不选取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同时所有52例患者中均无急性并发症。
  该研究内容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并予以批准,同时该研究的具体内容已向病人说明。
  1.2  研究方法
  所有52例患者均行2型糖尿病的常规护理,给与饮食、运动指导,治疗过程中均给与预混合胰岛素,根据患者血糖水平不同给与不同剂量的胰岛素。观察组在给与胰岛素治疗的同时给与格列美脲(国药准字H20057672)药物治疗,每日早餐前服用,1~6 mg/d,对照组则不予格列美脲。
  1.3  评价指标
  该研究主要考察患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对比分析给与药物格列美脲和未给与格列美脲数据差异,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在数据统计时一律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统计分析(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给与药物格列美脲和对照组不给与药物格列美脲其对空腹血糖浓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及体质量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的空腹血糖浓度为(8.71±2.55)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到(6.08±1.33)mmol/L;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空腹血糖浓度为(8.95±1.98)mmol/L,治疗后空腹血糖浓度降低到(6.98±0.79)mmol/L。观察组在治疗前HbA1c为(8.98±1.76)%,治疗后HbA1c为(7.03±1.90%;对照组在治疗前HbA1c为(9.03±2.11)%,治疗后HbA1c为(7.55±1.68)%。观察组在治疗前的BMI为(26.31±2.07)kg/m2,治疗后BMI到(25.80±1.94)kg/m2;对照组在治疗前的BMI为(25.73±1.36)kg/m2,治疗后BMI到(25.18±1.72)kg/m2。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浓度也具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日常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甜食的喜爱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糖尿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同时发病年龄也趋于低龄化。据统计分析,我国在2010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9.7%[5]。临床上,医生常根据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手段、体型、发病年龄等判断糖尿病的类型,根据类型及病理状态分别给与不同种类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口服降糖药类和胰岛素制剂。口服降糖药又包括磺酰脲类(如格列本脲)、非磺酰脲类(如瑞格列奈)、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以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胰岛素制剂根据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及预混胰岛素[6]。
  为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增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悦、适当控制饮食、关注体重指数是非常必要的[7-8]。
  该研究考察比较联合应用格列美脲和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只应用预混胰岛素,两药联合应用对患者空腹血糖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且在治疗前后血糖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体质量指数(BMI),聯合用药与单独应用预混胰岛素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宁光.中国糖尿病防治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8, 48(8):810-811.
  [2]  Han C, Zhang M, Luo X, et al. 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s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4: A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diabetes, 2017, 9(5): 450-461.
  [3]  Baynes HW. Classification,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J]. J diabetes metab, 2015, 6(5):1-9.
  [4]  徐丽娜.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及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2:45.
  [5]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 ine, 2010, 362(12): 1090-1101.
  [6]  董玲玲.糖尿病药物的分类及特点[J].基层医学论坛,2013, 17(8):1044-1045.
  [7]  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year follow-up study[J]. The Lancet, 2008, 371(9626):1783-1789.
  [8]  Saaristo T, Moilanen L, Korpi-Hyvlti E, et al.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one-year follow-up of the Finnish 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FIN-D2D)[J]. Diabetes care, 2010.
  (收稿日期:2019-0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79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