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观察浅针对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浅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睡前服用艾司唑仑片。采用疗效评估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来评价两组疗效及睡眠改善情况。结果:(1)经治疗后,两组在PSQI评分上均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有效率73.33%,对照组有效率6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针改善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同艾司唑仑相当,但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方面优于药物组。
   【关键词】 脑卒中 失眠 浅针 临床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20.24.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0)24-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hallow acupuncture o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fter stroke. Method: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fter stroke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of 30 patients. Both groups were given basic drug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allow acupunctu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Estazolam Tablets before bed.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sco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leep improvemen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 (1) After treatment, the PSQI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pre-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SQI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P<0.05). (2)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3.33%,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66.67%,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hallow acupuncture to improve insomnia after stroke is equivalent to Estazolam, and it is better than the drug group in improving the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Stroke Insomnia Shallow needling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3, China
   在我國第一致死及致残的脑卒中疾病中,有12%~57%的患者会产生失眠,因其症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及普遍性,故易被忽视[1]。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容易发展成慢性失眠,长期伴随患者,增加原发病及基础病恶化的风险。因此,脑卒中后的失眠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症状常用安眠药物,但因药物的副作用及成瘾性,限制了其治疗的普遍性和长期使用[2]。针灸治疗失眠因其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得到广泛的使用。我科运用浅针治疗原发性失眠具有良好的疗效,因此将浅针运用于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病例均为2018年1月-2019年5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的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1)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3];西医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2)失眠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按照2014年《国际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中有关失眠的诊断标准[5];中医诊断标准以文献[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的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颅脑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②患者年龄18~80岁;③神志清楚,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无认知障碍和言语障碍;④脑卒中发病后出现失眠,发病前无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病史;⑤入院前14 d未服用安眠或镇静类药物;⑥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总分大于7分者。(4)排除标准:①发病前存在失眠史;②入院前2周内使用过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③存在精神疾病或心血管、肝脏、肾脏等严重器质性疾病;④存在认知及语言障碍,无法与研究人员合作;⑤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快速眼动(REM)睡眠行为障碍。收录符合入组标准患者60例,按住院时间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自愿参与试验,并自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试验材料 浅针、75%酒精、消毒棉签、医用棉球。
  (1)浅针:采用福建省长乐针灸用品厂生产的凤寿牌浅针。(2)药物:艾司唑仑(购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西药房),生产商:常州第四制药厂,国药准字:国药准字状2020699,规格:1 mg×20片×1板。
  1.2.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护理、脑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和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使用浅针治疗,穴位选用:山根、百会、神门(双侧)。操作方法: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采用浅针对上述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用拇指顶住针柄将浅针垂直固定于穴位上,同时用中指指甲在针柄上行力度均匀、频率约40次/min的上刮下推动作,以每次上刮下推81次,每81次刮推后,点按针尾9次,再逆时针旋转针身6次,此为1次刺激量。每穴行3次刺激量,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休息1 d,连续21 d。对照组:予艾司睡仑1 mg睡前服用,1次/d,连续21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共包括7组,具体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失眠、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各组分值0~3分,累计得分为PSQI总分,以7分为临界值,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
   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失眠的疗效评定方法评定。治愈:患者睡眠时间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夜间睡眠时间>6 h,睡眠较前深沉,睡醒后日间精力较充沛。显效:治疗后,睡眠质量出现明显好转,且睡眠时间同前比较,增加>3 h。有效:经治疗后,失眠症状有减轻,但同治疗前相比较,睡眠时间增加<3 h。无效:经治疗后,失眠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者。 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虽然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数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SQI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后失眠为继发性失眠,其危害常常被低估,甚至在诊断和治疗中被忽略。失眠影响神患者经系统的功能恢复,加剧其高血压、糖尿病等现有疾病,并降低生活质量[6]。不良的睡眠质量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延迟恢复,增加疼痛敏感性,导致抑郁和焦虑,并影响功能性健康。目前脑卒中后失眠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研究提示其与解剖部位、神经生物学因素、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社会心理学等因素有关。卒中损伤脑内睡眠调节相关结构,导致睡眠效率减低,睡眠-觉醒周期异常[7]。卒中发生在丘脑、下丘脑、基底节、脑干网状结构、额叶底部等与睡眠相关的部位时易引发睡眠障碍[8]。另外卒中后脑组织损害时可引起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失衡(如5-羟色胺、褪黑素、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食欲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产生炎症状态,而导致睡眠障碍发生[9]。
   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主要手段是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艾司唑仑片为其代表药物之一。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结合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特定位点改变受体组成蛋白的构象,从而导致GABA结合时抑制作用的增强,从而发挥其助眠作用。这种抑制作用的增强与剂量依赖性有关,因此在长期运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耐药性和依赖性。
   脑卒中后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其病机为中风后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导致邪气扰动心神或心神失于濡养、温煦,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成不寐。不寐之病位在心,以“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为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故取其宁心安神之功效。山根穴内应于心,有调心安神之功。现代研究表明浅针刺激山根穴时,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10]。百会为督脉要穴,百脉之会;督脉“总督诸阳入属于脑”,而脑为元神之府,“脑宁则神安”。故本研究选取上述穴位为治疗穴位。浅针源自内经九针之一的鍉针,经福建省黄廷翼老先生、吴炳煌教授等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针灸疗法[11]。浅针具有无创性,无疼痛,操作难度小的特点。浅针不同于一般的毫针针刺,浅针是通過在指甲在针柄上行上刮下推的手法操作,使得针身产生一定频率的震颤,通过穴位传导至人体中,激发经气,正如灵枢所言鍉针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浅针可促使经脉中气血运行,从而调节经脉、脏腑功能达到平衡,进而达到调理跷脉,安神助眠的效果[12]。本研究结果表明艾司唑仑及浅针都可改善脑卒中后失眠,浅针的疗效同艾司唑仑相当。浅针在改善PSQI指数方面优于艾司唑仑,说明浅针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优于艾司唑仑。脑卒中后失眠常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可能是浅针能够改善患者情绪回路的功能,从而舒缓压力,达到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了睡眠质量评分。
   本研究结果显示浅针成为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简便易用的方法提供了试验支撑。但由于本研究所限,纳入的研究对象样本量较少,尚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浅针治疗的临床证据。另外目前对浅针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进一步进行系统、深层次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文杰,王枫,周一心,等.脑卒中后失眠中西医病因机制初探[J].陕西中医,2020,41(1):134-136.
  [2]吴小丽,陈捷.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9):63-6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
  [4]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third edition[M].Darien: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14.
  [6]闫雪.针刺配合刮痧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38-41.
  [7]党春奇.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进展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6):15-16.
  [8]游毅,陈卉,李土明,等.针刺联合低频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J].吉林中医药,2019,39(11):1476-1480.
  [9]王煜,罗澍,李婷,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1):12-13.
  [10]龚德贵,黄国芳.浅针在治疗失眠中的特殊作用[J].福建中医药,2012,43(2):50-52.
  [11]黄之光.黄廷翼浅针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
  [12]郑美凤,郑国尧,何芙蓉,等.浅针山根穴治疗原发性失眠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4):5-9.
  (收稿日期:2020-07-02) (本文编辑:张亮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47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