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教育的前进和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持续支撑与改革是分不开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绝对话语权,因此导致绝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受到其深刻影响,这使得他们在新的教育任务面前很难做出有效调整。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之际,笔者希望能够对其应用进行有效探讨,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导学教学法;应用简析
一、 导学式教学的定义及其应用的注意点
导学式教学模式以“导”为主要目的,以“学”为主体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强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式。尽管其源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但与“启发式”教学模式进行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启发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同时为学生能够形成终身学习观念打好基础。导学式教学法可以以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预设,并且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同时还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因此,导学式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导向。
在进行导学式教学法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上还未成熟,他们仍然处于热衷玩乐的年龄段之内。那么,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时,就应该进行对症下药,不断加强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流,同时尽可能将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导引至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
第二,上文已经提到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就十分重要。这种引导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有问必答等方面,当学生对知识有所迷惑时,教师应进行有效讲解,才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思考。
第三,小学数学提倡增强学生认知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下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提升情况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四,要注意教学时的氛围。小学生的精神集中时间通常是很有限的,这导致他们难以对较为沉闷的课堂氛围进行太长时间的沉浸。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氛围有良好的调控,那么学生就能够对课堂更加具有亲切感和沉浸感,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二、 小学数学中导学式教学的应用
(一) 课堂前的导入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十分简单,大多数都是两点一线的“学校—家”的生活,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有必要进行课前导入,以保证学生能够对所学新知识有所理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中的第三课《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整间教室当作一个小店铺,通过对教室里的黑板、桌椅、讲台等长方体状和正方体状的物品进行利用(让学生进行指认,指认其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相组合的物件)来进行教学导入。并且可以进行猜测游戏,通过将教室中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件进行组合,让学生猜测这些物体是不是用长方体或(和)正方体组成的。
(二) 多方面兴趣激发
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学方式。而如何让这种引导教学方式来更高效地发挥出它吸引学生学习的特性则要从多种方式入手。比如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或者PPT的方式来将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多方面展示。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部分应用题的时候(尤其是空间类型的应用题)的时候来运用动画方式将题目变得生动起来,那么效果会更加出色。此外,通过分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多个小组的共同探讨中,拥有共同求知欲望的学生会被有效地聚集到一起,而他们的讨论,将会大大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三) 以生活实际为本
教师们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让学生仅仅只会计算和解题”,相反,他们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方式和机会,并且能够对于客观世界中的数量、空间等关系有所了解和明晰。既然涉及客观世界,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的生活挂钩,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以学生生活实际情况为根本来进行教育。如果要想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考虑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观察物体》的时候进行尝试。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识物体的同时,命令他们来尝试将自己的个人物品进行组合,以加强对学生对空间形状和想象能力的认识与强化。而在课外,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收集一些正方体或长方体外形的物体,然后将它们进行搭配,并在课堂上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展示与提问。再如,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时,可以将教室内的物件标上价格,由教师来担任“教室超市”的售貨员,学生则是“顾客”。“顾客”通过写有小数的纸币来进行对商品的“购买”,在结账时,教师首先进行一遍对“账单”的计算,然后再让学生来计算一次账单。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中间挑选“收银员”来进行“收款和账单计算”了,还可以让部分学生根据一些“账单”的金额内容来推断其究竟买了哪些商品。如此反复多遍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四) 充分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互动
如果教师想有效地加强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的专注性,那么,除了让他们对书中所给的计算公式和计算定理进行性记忆之外,还要为他们提供能够使用这些计算公式和计算定理的机会。为此,必须在课堂上大量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抛出,学生进行回答的行为。然而,如果要是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再上一层楼的话,教师还应该将这种互动延伸到课堂之外。除了在课下对学生进行问题解答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等方式来体现出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部分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制作应用题目。也可以让他们到讲台上面来,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对某堂数学课的充分理解进行类似于教师的表述和教授,这样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能够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提升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五) 巧妙运用提问方法
提问在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最重要的。而教师如何做好提问工作则更为重要。很明显,单纯的提问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尤其是当问题较难,没有顾及班级同学学习状况而产生提问时最为可怕。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当是脚踏实地的有效提问,而不是脱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他们的生活实际所进行的提问。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是不是所有的除法式子都可以用分数表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几个除法式子来进行分数的转化,并给他们自己动手示范的机会,这个问题结束之后再进一步的深入提问,“为什么分数中的分母不能是0呢?”然后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继续发问,“有三块蛋糕要分,但是现在没有人,你还能分吗?”用这种方式来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无人可分享的情况来对学生做适当引导。
(六) 每节课程结束时注意做好总结
在每一节的数学课程结束之时,抓紧时间做好总结是极为必要的,通过不断对每一节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以及产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思索,对于下次的学习来说大有裨益。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培养随时进行总结的好习惯,并且积极检查他们每节课之后的总结情况。此外,对于课堂的教学风格,教师不能从一而终,而是要尽可能地做到风格多变,思路灵活,要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来看到数学的有趣之处。比如说,教师可以讲述一些相关的数学发展历程的故事,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分子就是被除数,分母就是做除数,除号就是中间的线,分母绝对不为0”等。此外,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通过设计一些与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关的问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运用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三、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对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任务的难点。但是通常来说,由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思想一时难以转变过来,因此会有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开始无法进行上述属于导学式教育法的教学环节。此外,很多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一段较长时期之内还是觉得过去的教学方式有效,这是因为过去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体现且仅仅体现考试成绩,但是对于新的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好处,他们则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逐渐感受到。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操作能力都有着推动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和品质尚处于发育时期和迷惘阶段,他们最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知识,如果教师们在这一关键时期不能够将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有效应用,那么学生的思维、知识和品质将错过最佳的发展机会,从而对他们的一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极为重要,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黄勇.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2017,56(7):123-124.
[2]温志刚.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2017,67(40):242.
[3]佚名.“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176-177.
[4]葛晓英,徐耀光.打造以学生為主的学程导学高效课堂:学程导学模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45(2):145-146.
作者简介:孙海良,山东省菏泽市,山东省巨野县营里镇仝庄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8880.htm